冬天赴醫院求診攝護腺肥大的「尿袋族」,有增加趨勢。西醫常以手術治療,中醫界則使用補腎、利濕藥方治療,有不錯的療效,是年紀大,不適合開刀病患的另一選擇。
醫界統計,台灣六十歲以上的男性,有一半以上飽受攝護腺肥大之苦,七十歲以上的男性發生率更高達八成。中醫學認為,肥大的原因,主要是腎氣不足(荷爾蒙分泌不平衡),膀胱排尿功能失常所致。
中醫稱攝護腺肥大為「癃閉」,是指尿液瀦留膀胱,小便點滴而出,甚至小便閉塞不通為主症的一種疾患。由於病癥是因腎虛及濕熱造成,治療應以益腎、化瘀、利濕的藥物為主。根據臨床經驗發現,中醫典籍「內科摘要」的中藥配方「補腎導濕湯」,有益氣補腎、行氣活血、通閉利尿作用,可消除造成阻塞的攝護腺組織,免除尿不順暢之苦。
但具體使用時,可根據病情加味,增強療效。如小便短少而黃赤者加瞿麥、扁蓄、蒲公英以清熱利濕、通利小便。尿路阻塞甚者加琥珀、地龍以行瘀散結、通利水道;少腹脹墬者加升麻、柴胡、黃耆、黨參,以升清降濁、化氣利水。
在幾年前醫界有人提出,利用針灸治療攝護腺肥大,也有不錯的效果,但大部分病人症狀雖有改善,攝護腺內的增生腺體,卻仍居高不下,臨床評估療效,仍比不上中藥內服為佳。
許多男性對罹患攝護腺肥大難以啟齒,常買成藥服用,曾有患者因此服用利尿劑,造成膀胱尿液增加三千五百西西,尿液回流到腎臟,變成腎水腫,還衍生成尿毒症,因此建議民眾,有病還是要看醫師,不要誤病情才對。
冬季期間,天氣寒冷和攝護腺肥大患者,病情有間接關係。由於病患常有頻尿、夜尿等症狀加上冬天流汗少,晚上起床如廁次數多,但一些年紀大的患者,捨不得離開溫暖的被窩硬憋著,導致急性尿阻塞。所以患者應儘量避免睡前喝水,及要養成上床先如廁習慣,睡覺時如有尿意,務必趕快上廁所,千萬憋不得。
事實上,中醫治療攝護腺肥大的重點,主要在改善膀胱的排尿功能,並減輕腺體腫脹、增生,對於肥大腺體的縮小均有一定療效,由於該病一般療程較長,病情也較頑固難纏,所以在治療及防護上需耐心。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蘇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