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說,只要虛心求教,必能從中獲得益處。
不過,真正的良師,會不吝指教,在遇到困難時,為你指點關鍵處。作家林海音在世界新專(世新大學前身)教新聞文學時,要學生在兩小時內,看完兩本小說,寫心得的題目是:如果你寫,要怎麼寫?這就是寫作訓練。
聯合報早年的「市郊版」,編務由主編負責,新進人員先到「市郊版」實習,當時主編是譚嬴,他除了編緝,每天晚上截稿後,都要召開檢討會,討論當天發稿的用詞、用字、照片角度、圖說怎麼寫較恰當、新聞切入點等等,許多記者就在「磨練」中成長,成為聯合報的「主」記者,譚嬴可稱「良師」。
聯合報的「老人」,對應鎮國、劉潔兩位長官敬佩有加。兩位長官教導同仁方式各異,應長官在截稿後,會電話與發稿同仁「討論」新聞寫作,就文中錯誤,微笑告知正確寫法,即時導正,效果加倍。
劉長官發現用詞用字不當,第二天記者可能接到一封三千字的信,信中劉長官會引經據典的說明典故、用法等,看完來信等於讀到百科全書,受用無窮。
應、劉兩位長官的苦心,與教授傳授學問,沒什麼差別。
世新創辦人成舍我,辦學校時曾表示,要「訓練」出好記者,所謂「訓練」包括知識的傳授,自我充實。現在學校教授、長官鮮有「嚴師」,不是他們不肯「嚴」,而是肯學的又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