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論及修持十境時之通相,今再說明別相的意涵:
問:如果是這樣,煩惱也是諸法的根本,為了對治煩惱,也應該是觀智慧之初。病患,是由於身體四大不調所致,為了治病,也應該是觀法之初。為什麼不具有通與別的意義?
答:假使色身有煩惱,是屬於前世造業的結果。若今世有煩惱,是由於身體造作而有,病不會常常生起。故,諸經論中,不以病患為觀法之初,也不含通義與別義。
問:十境各別所對的法義如何?
答:四念處,是屬於五陰;觀空聚,是屬於十二入;無我,是屬於界的範疇;五停心觀,是煩惱的對治;八念法,是病患的對治;十善,是屬於業的範疇;五種繫縛,是屬於魔的範疇;六妙門,是禪定的範疇;三十七道品,是諸見的範疇;無常、苦、空,是對治眾生慢的範疇;四諦、十二緣是二乘法義的範疇;六度,是菩薩修持的範疇。對比如表一:
問:五陰都是所觀的境;除色、心之外,還有別的觀法嗎?
答:不思議的境與不可思議的智慧,即是從五陰來作觀的,也可以分別:不善及無記的五陰是境;善的五陰是觀。觀既純熟,就沒有惡與無記了,只有善的五陰。善的五陰會慢慢轉成內凡位(見道位前)的方便五陰,方便五陰會漸漸轉成證入羅漢的無漏五陰。進一步,無漏五陰也會轉成法性五陰(法性身),以上種種,皆藉由觀五陰所得,小乘尚且如此,何況大乘的不可思議境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