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安慧
這兩年突然對烹飪有興趣,甚至興致勃勃地做起傳統小吃。地瓜包、涼圓、芋圓都試過;也學會用電鍋蒸出滋味厚實的蘿蔔糕,大過年蒸了幾鍋,兄弟姊姊家都不用上市場買。姊說:「阿母不在,不然她一定很高興。」
母親在世最後一個臘月,說自己已不會炊粿了,叫我跟鄰居李姊學蒸蘿蔔糕,以後不怕沒得吃。我當真站在灶前當幫手,看著李姊解釋半斗米幾勺水、幾條蘿蔔幾匙鹽等。然而幾勺幾匙都是含糊的量,蒸炊的訣竅也隨著蘿蔔糕吃完就完了。沒想到現今能依著網路美食教學學會炊粿。
年前,看菜市場一碗碗色相甚甜的年糕,想起母親常說年糕難蒸,有諸多禁忌,最忌蒸時在灶前胡言亂語。在蒸蘿蔔糕成功的信心下,除夕前一天,嘗試蒸了紅豆年糕、黑糖發糕,想不到很順利,不僅年糕軟糯,小茶碗中的發糕更是開得無比燦爛。這才發現,只要願意耐煩與等待,動手做並不難。
在砧板篤篤鍋鏟鏗鏘的煙霧蒸騰中,也能磨性子。回想進學院之初,某次輪值典座,法師叫我切薑絲,我快手快腳的切好,兀自得意著,只聽典座師父驚呼:「哎呀!怎麼切成薑條了?重切!」望著小山似的薑條,欲哭無淚,成塊的薑要切成薑絲,只要慢功就能出細活;但要將寬窄不一的薑條切成細細的薑絲,光想就頭皮發麻。待那盆薑絲切好,齋堂不但唱過結齋偈,行堂同學並已將碗筷洗好入烘乾機了。
薑條、薑絲就差那麼幾毫米,香氣也依然維持,難道不能將就用?待真正了解其實是師長藉機糾正我毛燥的性子時,已離學院甚遠甚遠了。哎,不無惆悵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