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周記 】保有學習熱忱 更勝外在肯定

文/張孜寧 |2022.03.01
660觀看次
字級

文/張孜寧

自從去年台灣疫情大爆發後,我們家的自學能力也隨之大躍進,讓我和孩子在學習歷程上愈來愈有自信。因此,我們決定反其道而行,離開原有的自學團體,直接轉入戶籍隸屬的公立小學,試著隨著主流教育擺盪看看。

也許正因為我過去堅定地認為,教育重點在於過程而非成果,以及因慢學而讓孩子保有學習的熱忱,即便孩子在正規教育下,課業總是落後同學一截,但各科老師對她勤勉的學習態度都給予肯定;同時,孩子也漸漸調適心態,不以考試成績評價自己,而是認真地檢視學習的成效。也相當感謝學校老師看到孩子的改變,學期末讓她抱了一個「進步獎」回家!

綜觀上學期的作息:孩子放學就回家,自發性地安排課後時間,依序完成回家功課,同時維持樂器、繪畫等興趣,九點前一定上床睡覺。這半年來,我們擺脫了同溫層,也能夠做到隨波不逐流,保有自己的學習步伐,算是成功邁出小小的一步!

曾有一位初相識的媽媽朋友,認為孩子如果不去安親班,就無法養成良好作息,因此十分驚訝我家孩子在沒有大人「監督」下,仍然可以按時完成作業。她的見解與反應,讓我想到多年前與親戚的一段對話。

當時,親戚認為小學生應該多參加比賽,理由是「這樣孩子才會習慣展現自我」。當時我相當不以為然地說:「很多孩子無論是學步、說話、唱歌或是隨意手舞足蹈,都非常樂於展現自我,反而是比賽規則框限了孩子們的展演。為了符合比賽既定的規範,他們學到的是『迎合評審標準』,而非展現個人;也因此,我們常看到同一種樣貌的演講、技巧高超卻沒有真實情感的演唱,更常見的,則是無關生活見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作文內容。」

我鼓勵小學生多參加「團體活動」,藉此感受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情感交流,進一步還能學習分工合作、謙遜與包容等進階的人際關係;至於「比賽」,讓孩子學習到的不是展現自我,而是「開拓視野」及「培養堅強的心理素質」,這其實屬於青少年的課題,而不是初踏入浩瀚學海的小學生。

事實上,我對於「考試」的想法亦同,比賽與考試都有一定的規範或標準答案,在小學的學習階段強加固定標準,不啻為扼殺創造力及內在價值的關鍵因素。我常在想,或許我從不鼓勵孩子參加比賽、也不多做課本以外的練習卷,才是她到現在還能自在揮灑畫筆、自動練琴,並樂於完成回家功課的原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