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群恐慌症的人,在網路上看到朋友出遊自己沒跟到,會感到困擾、傷心。圖/兒盟提供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你也得了社群恐慌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嗎?兒福聯盟發布最新調查,指出66%的國高中生認為網路交友比現實簡單而過度使用網路,也因此出現「害怕離開社群網路會變成邊緣人的焦慮」,容易因為與他人比較而心生挫敗感。
兒盟今天(22日)公布「2022臺灣兒少網路社交暨社群恐慌現象(FoMO)調查」,指出七年級至高三生80.4%使用Messenger、77.5%Instagram、 72.9%FB、 72.2%LINE、55.1%抖音、33.4%Zenly,而66%認為網路交友比現實中容易,值得關注的是,相較2020年,遭網友提出特殊要求包括要求交往、視訊通話、單獨見面、傳私密照、要錢或詐騙的比例上升了6.3%,顯見網路危機不容小覷。
特別是新興社交平台Zenly,因為能更掌握同學、朋友動態而受青睞,但它會暴露兒少的住家與學校位置,甚至24小時的生活動態,隱私無所遁形,恐遭不肖網友利用,也會產生被眾人檢視的壓力,若不安裝,又可能被同儕排擠,陷入兩難中。
兒少社群恐慌 比例高於成人
此外,FoMO的社群恐慌症狀出現,症狀如焦慮、想知道別人的行蹤、會產生與他人比較的心態、避免錯過訊息、不斷查看社群並增加使用時間,如有學生一天使用網路達7小時,也必須反覆接收各類訊息,如把每個限時動態都看過才會停止,否則會更焦慮不安。令專家擔憂的是,台灣兒少的恐慌比例為86.9%,高於美國24到27歲成人的69%。
重度使用社群網路也衍生出一些現象,如「認為聽懂網路梗很重要」、「放假也要追蹤朋友動態」、「會因朋友出遊沒約自己而傷心」。有社群恐慌的兒少,34.1%曾產生負向情緒,最多的類型是孤單,約占1/5,其次是焦慮、悲傷、自卑和壓力大,但超過半數的解決方法卻是「什麼也不做」,沒有求助師長或專家。
手機網路愈用愈恐慌?兒盟呼籲家長、業者關注孩子是否陷入「FoMO」狀態。圖/兒盟提供
為上網而說謊 醫建議早求助
身心科醫師李旻珊指出,臨床上也遇到相似個案,爸爸表示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半夜會在LINE群組上聊天,影響隔天的上課,平時也容易不耐煩,跟家人起衝突,試過時間到就斷網,孩子就改接鄰居家網路,沒收手機,孩子把零用錢存下來偷買手機。所以她建議,如有孩子手機不離身,甚至為了上網說謊,且出現焦慮、坐立不安、胸悶及情緒不穩的狀況就需要尋求專業協助,「孩子有可能有FoMO現象了」。
兒盟資深主任李宏文建議社會從4個面向改善問題,「業者」要宣導求助管道、加強檢舉機制,增加未成年的防護力;「學校」要培養網路素養、情境式教育法並提供求助管道;「家長」得多留意兒少狀況,與孩子練習正念、共擬網路使用計畫;另鼓勵大眾尋求「專業協助」,可填寫自評量表,再求助身心科,或撥打踹貢專線(0800-00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