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和春節假期天氣一樣的冷,不只是升斗小民受不了,社福團體與弱勢族群更受不了,尤其是社福團體點滴在心頭。
過去某高層政要抨擊國內電子公司的尾牙過於盛大,無視社會「觀感」,但這批評忽略了兩個問題,一是,台灣的電子產業雖然看似獲利豐厚,實為外國公司的打工仔,賺微薄毛利,由於辛苦錢難賺,老闆犒賞員工並不為過;二是,以鴻海為例,今年在尾牙宴後,依照慣例捐贈兩億元做公益,回饋社會,但媒體總是追逐「新聞賣點」,而忽略公益捐贈,要說電子公司是「朱門酒肉臭」,恐怕過分了些。
社會公益捐贈在近年來也出現了M型化現象,外國的大富豪動輒以百億元為單位成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社會責任,但M型右肩的社會力量未必遜於富豪,例如民眾去年到超商消費結帳時,順手捐出的零錢,就募得超過一億元的善款,更有許多民眾以為善不欲人知的方式,捐出每月或每日所得濟貧扶弱。
但是,政府對社會福利團體的支援,不僅比百姓不足,甚至在撥發社福善款的金額,更比不上電子公司老闆大方,甭說許多政要「只出一張嘴」。
農曆年假即將結束,氣溫仍沒有回升,國際景氣也仍充滿疑慮,台灣貧富差距正急速惡化,而占據社會資源最多政客,依然執著在權位的保衛與鬥爭,反而在消耗社會,社福團體只能期待民眾的集腋成裘,或富豪的公益捐贈,能讓他們支撐下去,但當社福團體也撐不過景氣嚴冬時,大概也是社會瓦解之時。杜亥(彰化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