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不只雞蛋,連水果、麵包等都漲很大。圖/法新社
【本報台北訊】通膨壓力增加,物價居高不下,行政院去年十一月成立穩定物價小組,經濟部也頻邀業者「喝咖啡」。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近期不少民眾發現,商品價格不變,內容物卻「縮水」,便當也可見菜變少、蛋減半。立委張其祿認為,政府查價方式仍以人工「訪價」,僅以「標價」作為考量,恐怕見樹不見林。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漲百分之二點八四,連六個月高於百分之二的通膨警戒線,顯示物價壓力仍大。許多民眾反映,即使商品價格不變,內容物卻出現縮水、更換等狀況,同樣價錢買到的東西卻打折,形同變相漲價,政府卻看不到。
張其祿舉例,近日辦公室同仁購買台鐵便當時就發現,不但蔬菜少一樣,原本的醃蘿蔔也不見。許多網友整理近年來食品的包裝變化,「洋芋片愈來愈少、空氣愈來愈多」,餅乾盒子多了間隔、片數變少,或是巧克力變小塊。
張其祿表示,消費者物價指數計算方式其中之一為「查價」,從國發會「穩定物價作為」報告可發現,政府查價方式仍然是以人工「訪價」,僅以「標價」作為考量,但實際上未購買拆開包裝檢視或實際消費。
他指出,政府人員很難發現內容物經業者考量成本後,發生了「質、量下降」事實,政府若「見樹不見林」,恐怕讓民眾有「何不食肉糜」之感。
張其祿表示,對於物價上漲情形,與國際原物料、飼料漲價有關,相關訊息都有跡可循,政府機關應提前因應,並從根本及長期調節處理,而非只以「補貼、凍漲」等治標不治本方式應急;針對民眾「實質購買力」下降情況,也非設置「平價專區」就能解決,必須建構明確調查機制,納入公民團體力量一同監督,避免不當哄抬。
針對業者漲價,法務部所成立的跨部會「物價聯合稽查小組」,過去三個月密集針對漲價的業者,到總部關心漲價原因,了解成本結構;部分業者會因此提供優惠價或降價。官員指出,內容物縮水是業者變通方式,最後仍要回歸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