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俗》 咬春和打春

肖復興 |2008.02.04
896觀看次
字級

今天是立春,表示春天來了,也意謂著農人和耕牛要開始忙碌了。立春,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又有「咬春」、「打春」之說。

立春這一日,民間是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的,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另外,也包括吃「春餅」。如清人專有〈咬春詩〉:「暖律潛催臘底春,登筵生菜記芳辰;靈根屬土含冰脆,細縷堆盤切玉勻。佐酒暗香生乙筴,加餐清響動牙唇;帝城節物鄉園味,取次關心白髮新。」

可以想像,那時咬春的風俗還是非常濃鬱,也是非常時尚的。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打春的「打」字最搶眼,最生動。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樣,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的。最早的立春之日有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京都風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這裡說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農事,這在《禮記》和《左傳》裡都有記載。立春這一日,老北京的廟會裡,都賣有春牛圖,春牛圖上前面牽牛的那個男子,畫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哪怕不是農民,也會把春牛圖請回家,和那些拿回家裡的春牛的碎片的意義是一樣的,祈禱保佑。

彩牛繪身,鞭炮齊鳴,還有裝扮成春官在道前相迎,接芒神,打春牛,這樣的儀式,歷史已經很悠久了,最早都是宮裡親自出馬,操辦這一切,而且是要在宮內親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

後來有了改變,把芒神和春牛改設在郊外,明崇禎年間印制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有專門對春場的記載:「東直門外五里,為春場……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石生舁(抬之意)入朝,進皇上春,進中宮春,進皇子春。畢,百官朝服賀。立春候,府縣官吏公服,禮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鞭打春牛,意謂勸耕。之後,退朝時,還「各以彩仗贈貽」,那些官員如以前農人把泥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樣,樂不可支,為的是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其祈禱與保佑的含義,是和前輩一樣的繼承和延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