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五年五百億政策,將大學類別化,成就少數學校,卻犧牲多數學校,更可能讓其他未進入名單的學校被邊緣化,可說是危險又不公平。
還有決策是否透明、評比卓越指標是否公平、有無考量學科差異性及大學發展目標的多元化和差異性,有沒有雅量對評審小組結論作後設評鑑的檢視、這項計畫重理工而輕人文等,都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教育部反對能力分班,但五年五百億政策對大學就是一種排行及分類,少數被評鑑為一流的大學固然得到幫助,但其他未被選上的學校可能會被邊緣化,對高教發展並非好事。
教育部在五年五百億專案第二階段經費分配前,沒有政策評鑑。我認為不能只評估這些拿到補助的大學執行成效如何,還要考慮對申請卻未獲補助的大學造成多少發展障礙。
舉例而言,第一期申請卻未通過的中正大學,不但沒有拿到補助,形象更受損,最近走了很多好教授,傷害很大。第二階段名單即將公布,可能對部分未進入補助名單的學校,又是一項打擊。
評比卓越的指標也令人質疑,教育部憑什麼標準來認定國際一流大學,應該要說清楚、講明白,並公布審查委員的名單。
方馨瑩(台中縣/資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