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金順
島。在海與海中棲息
卵生鄉愁,伏於時光的潮浪
之上,閱讀腳印來去
船航過,一艘艘幻化成歷史
無數的泡沫
離散的魚都已登岸而去
歸與不歸,寂寞成拱蘭宮爐前
香火,消散在大溪里的空上
魚骨拓印了史前的故事
所有童年都被連根拔起
國小教室空洞著民國六十六年
最後響亮的鐘聲
敲醒了媽祖在島上最後的一場夢
島。孤立於軍哨的吹起
觀音低眉,在普陀巖裡
看蓮花座上,雲起
雲落,看時代啊時代,被大風
無聲吹過
注:龜山島因外形看似浮龜而得名。民國六十六年以前,島上原有漁民(六百多)居住,後因軍事需要,所有居民都被強制遷往大溪里仁澤新村。島上原有拱蘭宮一座,供奉媽祖,亦隨之遷出。軍管後,廢棄廟宇重建,改奉觀音,並命名為普陀巖以安定軍心。龜山島及至民國八十九年始鬆綁,開放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