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羨慕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左擁右抱,一人娶幾個老婆!殊不知在特重宗法的周代,為了避免宗族紛亂,最忌嫡庶無別;為區別嫡庶,首在明辨妻與妾的名分,因此貴族階級雖可多娶,然嫡妻、正妻只有一個,也就是男人在同一時間只能擁有一個妻子,雙妻並嫡不被允許。
杜預注《左傳》云:「諸侯無二嫡。」可知周興以後,雖因宗法社會的特殊禮制而有多娶的情形,然具嫡妻資格者仍僅一人,其餘都是一般所稱的「小星」,「小星」的身份低於妻子一等,數量則因男子的地位等級而定,亦即周代係「一妻多妾」制,是以多妾制來補充嚴格的一夫一妻制。
在平民方面,雖因禮制不下及庶人的考量,有所謂「禮不下庶人」之說,故未明文禁止娶幾個老婆,不過限於經濟因素,實際上還是一夫一妻占多數。
周代社會既有種種階級的區別,照例男子的配偶也須依據身分地位而有不同的規定。
人類社會既以家庭為基礎,易經上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措。」可見「夫婦」確為家庭的基礎(這是指實質關係而言,若在社會組織層面,「婚姻」才是家庭的基礎)。
婚姻關係既為一定社會制度下所形成,所謂「禮源於俗」,探溯嫁娶禮俗的根源,即可考證婚姻制度之由來,並還原婚姻的實質意義。
由於中國婚制肇始於周代,婚禮也是至周代而大備,因此本專欄年來持續探討周代男女之適婚年齡、配偶數目、妻妾之權利義務以及各項嫁娶儀式、禁忌等,唯長達八百年之姬周史料殊難抽絲剝繭、滴水不漏,本文僅能依據現存文獻記載,針對周代婚姻禮俗稍作探討,期能窮源竟委,明其遞嬗根本,俾益今人對婚姻本質之釐清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