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即將公布「五年五百億」第二階段審查結果,許多大學極力爭取這塊大餅,凸顯台灣高等教育兩個M型化問題:
一、以過去爭取到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的名單來看,絕大多數是以理工為主的重點大學,堅持在人文社會領域發展的大學則寥寥無幾,重理工而輕人文已成為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
二、能爭取到補助的重點大學,全是志願排名占前的國立大學,也就是說,資源愈多的國立大學,擁有爭取補助的參賽權,甚至是爭取更多補助的優先權,形成「強者恆強」,也意味排名愈後的公立大學,及辦學績效不遜國立大學的私校「弱者恆弱」。
目前著重在理工的高等教育,已弱化了新聞、外交、文學、社工、教育等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這對社會基礎會有深遠影響。
更因補助的對象與方向不平衡,導致高等教育發展呈現不均衡,不但形成教育資源的排擠,對畢業生就業也會發生排擠效應。
筆者認為,五年五百億計畫未必能打造國際頂尖的學府,反而透過大量的補助鞏固特定的龍頭大學,無異是以納稅人的錢養成少數精英,而非提供社會大眾擁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因此,教育部應該放棄這種「數大就是美」的教育觀念。
仝擎(新竹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