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運是指通過內陸河道或人工運河,將糧食及其物資運至京師或其它指定地點的方式,又稱「水運」。
河運起源很早,相傳春秋晚期吳、越等國曾鑿河運糧。秦朝統一後為解決運輸困難,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漓水。楚漢相爭時,蕭何將關中糧食轉運到前線以供軍需。劉邦定都長安以後,漕運關東穀物以供京師。
隋朝開鑿南起餘杭、中經洛陽、北至涿郡的大運河,運送江南財物。唐代漕運亦賴隋之運河。北宋漕糧分別從汴河、黃河和惠民河運至開封。元朝為了解決漕糧問題,開鑿了會通河、通惠河,使隋朝大運河里程縮短了九百餘里,漕糧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明、清時,東南漕糧從運河運至通州、北京,亦兼行海運,但以河運為主,運糧四百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