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因國內碩士生膨脹太快,十年內激增三倍,連技職校院都猛設研究所,公布新辦法凍結技職碩士班招生名額,而且若師資質量評核太差,自一百學年起扣減該所招生額百分之五。
國內碩士生膨脹太快,就學生而言,是因大學學歷普遍化,使得求職必須的學歷晉級到碩士,及求職與就業不順遂,而「被迫」攻讀研究所;就學校而言,由於許多學校招生不足、難以為繼,就猛開研究所作為誘因。因此,學生對讀研究所的認知,和實際意義相去甚遠,而且學校廣設研究所造成師資不足、專長不符,使研究所良莠不齊,更造成對碩士生嚴重的負面觀感。
中研院歷史語言所院士王泛森的「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演講稿,曾在網路曾廣為流傳,他在講稿中點出一個非常基本的心態問題
:「大學生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新的知識」。
筆者無意唱高調,但研究所的確是為了「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而設立,可是國人為了就業、求職、加薪等物質因素,而造成「量」過度成長,形成研究所「大學化」現象,卻有提升「質」,使得劣質研究所充斥教育市場,等於販賣學歷,而非在研究知識,這樣不僅影響研究人才素質,也浪費了教育資源。
因此,在教育部提出新辦法時,社會大眾應認真思考,是否該打破傳統的士大夫觀念,不要研究所學歷當成光耀門楣的牌匾或「求職證照」,而把研究所名額留給有興趣鑽進「創新人類知識」象牙塔的人。
子韜(花蓮市/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