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統計國內失業率降至百分之四以下,但青年失業率卻超過百分之八,去年有十八萬兩千名二十到二十九歲的青年失業。
這個現象成因複雜,不能單純歸因政府廣設大學,及不耐操勞的草莓族頻換工作,因為若是能這麼容易歸因,只要政府加速淘汰辦學績效不佳的大學,企業只要提高勞動待遇,問題就能立竿見影的解決。
筆者認為,這種年輕族群失業潮的發生,如據主計處資料是從三年前開始的話,那麼國內就業機會的減少,是導致「失業青年化」的遠因與客觀因素。
由於景氣不佳,中老年人為了餬口不輕易退休,一般企業也不願投入成本培養新人,年輕人為了謀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必須投資自己繼續深造,但畢業後因缺乏工作經驗,企業主興趣缺缺,導致自願性、短暫性失業的惡性循環。
而青年可安心當個「啃老族」,還有傳統觀念的因素。一般人認為景氣不佳,要求子女就業必須選擇公務員、教師、銀行行員等「鐵飯碗」,但在僧多粥少下,造成「失業青年化」現象。
此外,台灣產業發展的趨勢,與政府扶植產業的方向,一直是「重理工輕人文」,這使得讀理工、商業等學系的青年才擁有就業機會,對讀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而言,除了進入補習班準備各種「鐵飯碗考試」,就是投入不符所學的勞動市場,長期下來,不只加劇「失業青年化」問題,也造成教育資源浪費與失衡,更使得建構社會基礎的人文專業人才嚴重貧血。
因此,想要降低青年失業率,不僅需要政府刺激經濟提高內需,更必須加強對人文社會學科的投資。
劉晨(中縣太平/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