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失業率逐年下降,但青年失業率卻仍超過百分之八,去年更是不降反升,出現「失業青年化」現象。
這種現象可從升學、就業角度來看。近幾年景氣差、就業困難,許多大學生延後畢業,讀「大五」或研究所,後者更蔚為風潮,滿街的碩士,推升企業用人的學歷標準,終而「惡性循環」變成非碩士不可。
主計處說,由於碩士成為謀職必要條件,年輕人只好延後成為社會新鮮人,「快三十歲才出社會,成為一種常態」,但這種「常態」表示人生的前三分之一都在讓社會供養,不事生產,不但削弱生產力、競爭力,使經濟更不景氣,失業率更難降低,最終又是一個惡性循環。
台灣的升學,大都是循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直線」上去,無論是否資質平庸、性向不符(不適合讀書,但可能成為大師級工匠),幾乎所有人都去拚升學,間接造成「三十歲出社會」。
許多國家的高中畢業生選擇先工作,確定志向、確知自己的不足後,再去讀大學;也有人選擇「壯遊」,以打工方式遊歷各國,拓大世界觀,再回頭來讀書。這兩種讀書是「為自己讀」,不再是懵懂的「為父母讀」,必然事半功倍。
青年工作機會少,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說,部分是因企業不願花時間栽培新人,希望錄取有經驗者,「青年若不提升競爭力,容易在艱困的職場被淘汰」,因此,已有社會經歷、工作經驗的青年,未來找工作會比較吃香。
其次,據主計處公布的數據顯示,二十到二十九歲的失業人口約十八萬兩千,雖然相當高,但數字要對比來看,才能深入問題。
以往失業主因是「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是被迫性失業,但現代年輕人轉換工作頻繁,三年前起,失業主因已轉變為「對工作不滿意」而離職,是自願性失業,這部分去年多達十三萬八千人,因此,在十八萬兩千人的「帳面」失業率下,找出兩者的關聯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對工作不滿意」的原因必然很多,譬如大學畢業生平均薪資兩萬五千元,但有的工作只有一萬八千元,有人不願屈就,做了幾個月覺得沒前途而辭職,這其中牽涉的,就是更宏觀的經濟政策問題。
國家每年投入龐大經費於教育,結果大學畢業生薪水一萬八千元,還不如外籍幫傭,這麼不划算的「投資報酬率」,嚴重性恐怕更大於失業率。如果不能全面檢討經濟政策,光是挽救了失業率的「量」,而沒顧及薪資高低的「質」,仍然是治標不治本。
陳天泰(台東市/社工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