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經濟政策 從質量挽救「失業青年化」

陳天泰 |2008.01.28
5305觀看次
字級

國內失業率逐年下降,但青年失業率卻仍超過百分之八,去年更是不降反升,出現「失業青年化」現象。

這種現象可從升學、就業角度來看。近幾年景氣差、就業困難,許多大學生延後畢業,讀「大五」或研究所,後者更蔚為風潮,滿街的碩士,推升企業用人的學歷標準,終而「惡性循環」變成非碩士不可。

主計處說,由於碩士成為謀職必要條件,年輕人只好延後成為社會新鮮人,「快三十歲才出社會,成為一種常態」,但這種「常態」表示人生的前三分之一都在讓社會供養,不事生產,不但削弱生產力、競爭力,使經濟更不景氣,失業率更難降低,最終又是一個惡性循環。

台灣的升學,大都是循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直線」上去,無論是否資質平庸、性向不符(不適合讀書,但可能成為大師級工匠),幾乎所有人都去拚升學,間接造成「三十歲出社會」。

許多國家的高中畢業生選擇先工作,確定志向、確知自己的不足後,再去讀大學;也有人選擇「壯遊」,以打工方式遊歷各國,拓大世界觀,再回頭來讀書。這兩種讀書是「為自己讀」,不再是懵懂的「為父母讀」,必然事半功倍。

青年工作機會少,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說,部分是因企業不願花時間栽培新人,希望錄取有經驗者,「青年若不提升競爭力,容易在艱困的職場被淘汰」,因此,已有社會經歷、工作經驗的青年,未來找工作會比較吃香。

其次,據主計處公布的數據顯示,二十到二十九歲的失業人口約十八萬兩千,雖然相當高,但數字要對比來看,才能深入問題。

以往失業主因是「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是被迫性失業,但現代年輕人轉換工作頻繁,三年前起,失業主因已轉變為「對工作不滿意」而離職,是自願性失業,這部分去年多達十三萬八千人,因此,在十八萬兩千人的「帳面」失業率下,找出兩者的關聯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對工作不滿意」的原因必然很多,譬如大學畢業生平均薪資兩萬五千元,但有的工作只有一萬八千元,有人不願屈就,做了幾個月覺得沒前途而辭職,這其中牽涉的,就是更宏觀的經濟政策問題。

國家每年投入龐大經費於教育,結果大學畢業生薪水一萬八千元,還不如外籍幫傭,這麼不划算的「投資報酬率」,嚴重性恐怕更大於失業率。如果不能全面檢討經濟政策,光是挽救了失業率的「量」,而沒顧及薪資高低的「質」,仍然是治標不治本。

陳天泰(台東市/社工人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