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北回歸線是一條敏感的琴絃,因太陽的回顧,而奏出樂音」,詩人余光中昨天參訪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後,生動地說出他對嘉義地標北回歸線的深刻印象,他還逐字寫下來,贈給資料館珍藏。當參觀忠烈祠時觸景傷情,想起小時候遇到南京大屠殺,躲在佛桌下因而逃過一劫。
余光中、范我存夫婦,昨天上午由中華語文教育促進會成員黃德秀、段心儀等人陪同參觀嘉義公園、孔子廟、忠烈祠,隨後進入嘉義公園內的史蹟資料館觀賞館內文物,沿路並由市府資深觀光志工陳清秀導覽解說。
一行人來到原為日本神社的忠烈祠,看到兩旁大型燈座,余光中、范我存夫婦回憶中日抗戰時期,中國人慘遭日軍殘殺的血淚故事,感觸良多;范我存說,南京大屠殺時,年紀還小的余光中和大人躲在一座佛寺供桌下,許多日軍信佛,殺人後到佛寺拜拜,未發現有人躲在供桌布幔,余光中和家人逃過一劫。
身兼中華語文教育促進會理事長的余光中,受到協會理事即嘉義市長黃敏惠的邀請到嘉義市一遊,前晚黃市長在「玩美煮藝」餐館宴請余光中;市府文化局藝文推廣課長張婉芬還和廚師討論,用余光中先生的詩名為每道菜命名,如「月光光」是一顆白色湯圓放在黃色南瓜湯上,有如皎潔月光,令余光中相當高興。
余光中還參觀嘉義公園內的射日塔,靈感一動,說出上述嘉義地標北回歸線的文句,不過余光中說這還不算一首完整的詩,市府文化局人員期望他有機會再到嘉義市一遊,完成整首詩。
為表達感謝之意,嘉義市文化局長饒嘉博書寫余光中的作品「半個盛唐」贈給余光中,「酒入愁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在史蹟資料館內仔細端詳後,寫下「北回歸線是一條敏感的琴絃,因太陽的回顧,而奏出樂音」回贈給嘉義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