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生命永恆」與「生命不死」的解讀與詮釋 (續)
有關星雲大師對於「生命永恆、生命不死」的闡釋,我曾經在本專欄發表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生命不死」義理及信念的理解與詮釋〉系列文章(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二一年一月十日)。在本文中,為了鋪陳「生死自在五千萬」的理論基礎,需要將大師對於「生命永恆、生命不死」的主張,再做一些精簡的解說。
一、生命是永恆的,也是無限的,不會死亡的,是不生不死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存在。十法界流轉,有無限的未來。
「生、老、病、死」不就是有情眾生的常態嗎?怎麼能說「不會死亡」呢?的確!凡夫的肉體之軀以及世間所有物質的結構,都會衰敗、腐朽,但是同時也正因為這樣的自然機制,可以讓我們看破、放下對於肉體生命以及一切物質結構的執著。然而,我們內在的「佛性生命」是永恆的,也是無限的,不會死亡的,是不生不死的境界,在十法界內流轉,有無限的未來。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佛法的修持,破除生死煩惱,覺悟諸法實相,證得生死自在的境界。
二、在人間佛教的信仰裡,沒有時空的對立,沒有生死的憂慮,生命都是在歡喜裡,都在無限的時空裡,都在無限的關係成就裡。
宇宙的時空本來沒有對立,是有情眾生的無明煩惱橫生對立,大自然的生死原本沒有憂慮,也是有情眾生的無明煩惱妄生憂慮。《五燈會元》卷六裡有一則公案,唐朝京兆府永安禪院,有一位學僧欲離寺他去,卻遭到住持禪師的詰難,於是求教於園頭善靜禪師,禪師代答的原句為:「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這兩句禪語到了後世,經宋朝道川禪師引用,改為「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其中透露出超越時空對立與生死憂慮的境界。
華嚴法界觀門講「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在華嚴「無礙法界」中,就如星雲大師所說的,沒有時空的對立,沒有生死的憂慮,生命都是在歡喜裡,都在無限的時空裡,都在無限的關係成就裡。我們現在雖然尚未證得那樣的境界,但是心嚮往之,只要不斷堅持在佛道上,終有一日可以證得。
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與時間都是無限的,我與空間都是無邊的,我與眾生都是共生的。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語出《華嚴經》,佛是已經大覺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覺」與「未覺」之間繫乎一「心」,這就是大乘佛教的有情眾生觀,佛與眾生只是悟境上的差距,而非本質上的差別,因此眾生皆可「超凡入聖」。
無限的時間與無邊的空間係指「十方三世」的法界,也就是大乘佛教的宇宙人生觀,有情眾生的生命在法界中開展,可以達到無限與無邊的境界,而且在無窮無盡的時空中,眾生彼此不斷相互結緣,所以說「我與眾生都是共生的」。
四、生命是個體的,同時也是群體的,相互有關連的。生命在輪迴裡就解脫了,沒有所謂輪迴的問題。
我們每一個人當然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各自獨特的人格、個性、思惟、生命歷程與生活型態與內容。然而,任何人都無法遺世而獨立,都有其個人的家庭出身與社會網絡。
此外,我們所有的生活所需︱︱食、衣、住、行、育、樂等等,都需要他人的供給與服務,就算是漂流到荒島上的魯賓遜,也要依靠大自然中的動、植物才得以存活,所以生命既是個體,同時又是群體的,相互之間有密切的關連。
「生命在輪迴裡就解脫了,沒有所謂輪迴的問題。」乍看之下,這兩句話似乎前後矛盾,如果生命在輪迴裡,就不得解脫啦,如果解脫的話,就不再輪迴啦,怎麼可以說「沒有所謂輪迴的問題」呢?的確,從凡夫不覺而沉淪於生死大海的層次來看,「輪迴」與「解脫」是彼此對立而不相容的,輪迴就不得解脫,解脫就超越輪迴。
殊不知,大師所言的是菩薩道的修持觀點,在菩薩道的世界中,由於勤修慈悲與智慧的功德力用,生死輪迴不再是束縛,而是普度眾生的平台與媒介,所以沒有所謂輪迴的問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