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公布勞動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去年十二月失業率較去年同期微幅上升,全年平均失業率與前年相比持平,維持七年來最低水準;去年平均勞動力參與率為百分之五十八點二五,創近十年新高,其中女性勞動力參與更上升至百分之四十九點四四。
不過,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者的失業率高達四點五一,不僅為歷年新高,也首度超越高職學歷者。
筆者認為,大學學歷失業率創新高,客觀因素為政府廣設大專院校,導致失業人口中擁有大學學歷的比率增高,主觀因素是大學畢業生不願屈就、抗壓性不足等。
由於景氣低迷、就業市場萎縮,及大學畢業生供過於求,使得勞動就業條件無法提高,迫使大學畢業生寧願背負「抗壓性不足」標籤,回家當「啃老族」或繼續深造,以換取更高的勞動就業條件,使得所謂的「非自願性失業」人口激增。
因此,大學生失業率創新高,還更多隱藏在數據背後的複雜問題,若未在釐清就業需求、條件問題的本質,就在大學教育進行分流,以政策製造職場需求、提高就業條件,恐怕大學學歷的非自願性失業現象會更嚴重。
同樣的,女性勞動力提高,未必只是官方宣稱的「政府落實女性就業機會及兩性工作平等政策已有成效」。因為主計處公布去年一到十一月的國人平均薪資水準,僅較前年同期增加四十五元,由於物價飆漲、薪水不動如山,使「單薪家庭」難以為繼,女性必須參與勞動就業負擔家計,這些勞動力納入統計後,呈現女性勞動力提高的數據。
因此,政府對解決失業與就業問題所要做的,不是拿「數據按摩」紓解民意壓力,而是要以「就業按摩」刺激人民自願參與勞動,這必須活絡經濟,使就業市場擴大,否則,官方的數據只會讓人民感受到與現實生活有差距,而無法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