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乾冷冬季是異位性皮膚炎高峰期,台灣十二歲以下幼童,每十人就有一人患病,方太太三個兒子都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試過曬太陽、洗茶葉水或用中藥洗皮膚,卻愈弄愈糟。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體質的首部曲,應注意保濕,勿亂試偏方。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炎,患者通常在新生兒或幼兒期便會發生皮膚變化,且根據臨床經驗約有百分之八十會逐漸合併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結膜炎等過敏症狀,其最大的症狀就是「癢」和「皮膚敏感」,這種癢尤其在傍晚到晚上會更加嚴重。由於遽癢忍難,患童開始搔抓而破皮、出血甚至導致細菌感染。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皮膚科主任施一新指出,正確的使用保濕劑,更能降低小朋友對於類固醇藥物的使用與依賴。施一並提供異位性皮膚炎保養須知:避免用過熱水洗澡、使用過多的肥皂洗完時立刻擦上潤膚乳液保濕,宜穿著寬鬆的棉織物,避免過熱、過乾的環境,避免壓力過大,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減少過敏食物攝取,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衣粉,記得要完全沖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