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焚氤氳】宋代雅藝之香道 |2022.01.30 語音朗讀 854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日本傳統「三雅道」之香道可說是溯源於中國。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一縷沉馥馨香,舒緩俗世煩憂」,一提到「香道」,多數人會先想到是日本文化,因為至今日本仍保留傳統的「三雅道」——香道、茶道、花道,而香道正是其一。殊不知,中國用香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之前,發展於隋唐時期,調香、薰香、評香已成為高雅藝術。宋朝香文化更融入日常生活,文人流行四雅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這四種活動稱為「四藝」。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讀書,一邊享受氤氳香氣,一邊讀經談畫論道,可謂達到巔峰,直到明清時期漸漸走向沒落。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中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這四藝不僅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的高雅情趣,也成為後世中國雅藝文化和精緻生活的標準。 香爐已成為宋人生活中的日常用具。圖/微信京都伽藍記香爐工藝 意境妙趣宋朝讀書人的案頭一般會放置一個小巧的香爐,這是宋人的焚香習慣。陳宓在《和喻景山》中寫道:「而今已辦還山計,對卷燒香愛日長。」文人在書房案桌上靜擺一個香爐,在裊裊輕煙中認真地讀書,或者下棋、彈琴,累了就抬頭輕嗅一室清香,頓時倦意全無,精神煥發,說不盡的飄逸淡雅。從宋朝畫卷作品中可以看到香爐的樣式,例如,宋徽宗的〈文會圖〉,圖中大石桌上就放了一個青銅香爐。還有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卷〉,描繪了蘇軾、黃庭堅、秦觀等名士的一次聚會,在聚會的畫案上也放了一個精緻的白瓷香爐。所以,焚香是宋朝文人讀書、娛樂、聚會不可少的意境點綴。宋朝的青銅、瓷器技術成熟,各種創新造型的香爐相繼出現,青銅香爐一般適用於王公貴族,顯得莊重肅穆。而瓷器香爐不似青銅的那樣沉重,通常是精緻小巧的造型,適合民間百姓和文人使用,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官宦士大夫家中甚至有大型的香爐,造型獨特,有鴨型或獅型,稱為「香鴨」和「金猊」,擺放在客廳中,盡顯富貴莊嚴之氣。所以,香爐成為宋人生活中的日常用具,就連女子閨房中也會陳設香爐,李清照的詞就曾出現:「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迴山枕引花鈿。」香爐工藝的成熟和完善,使得焚香的雅趣得以快速的發展和普及,從上層社會到底層百姓,幾乎人手一個香爐,就算喝茶也要擺個香爐焚個香,這樣聊天更有意境和趣味。 宋代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讀書,香文化已融入日常生活。圖/微信京都伽藍記精湛製香 品味出眾宋朝是中國香文化的鼎盛時期,宋人常用的香和現在的不同,今人經常使用線香和盤香,而宋人用的香丸和香餅,線香和盤香則是用於計時和祭祀。宋人用的香丸、香餅是人工調製的合成香料,叫「合香」。製作合香的原則是按「君臣佐使」的道理調配香藥,主香配上佐香,使其發出來的香味更加宜人,更加豐富,且有層次感,每個時段會有不同的香味。《陳氏香譜》記載:「合香之法,貴於使眾香咸為一體。麝滋而散,撓之使勻;沉實而腴,碎之使和;檀堅而燥,揉之使膩。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醫者則藥,使氣味各不相掩蓋。」除了專業的調香配方,宋朝許多文人雅士還喜歡自己調香,並把它當做生活的一種樂趣。陸游就是一位調香愛好者,他的《焚香賦》就曾寫到調香祕法:「暴丹荔之衣,莊芳蘭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實。納之玉兔之臼,和以檜華之蜜。」除了製香之法,宋人還有一套品香的標準。宋人焚香,並不看重香料是否名貴,氣味是否濃烈,他們追求的是香味的悠長耐久、清香淡雅。比如有一種海外傳來的番舶沉香,由於香味太過濃烈,意味又短,還有焦味,所以就算它是名貴的沉香,並沒有受到士大夫的青睞,反而以之為賤。還有用鮮花或水果製作的香,蘇軾曾學到一種梅花製香法,此種香丸只需投一粒到香爐中,便會聞到淡淡的梅花清香,持久纏綿,繞樑三日,餘韻不絕,大家爭相向蘇軾求取配香祕方,但是蘇軾視其為寶,不肯相贈。可見,香不在貴,有韻則靈。宋代焚香文化有多元層面——日常化、傳統化、產業化、品牌化等,但其核心內涵,始終是中華的傳統文化,自然淡雅、悠遠飄逸、便宜實用,符合儒家文化思想,點一爐香,天地、山川、呼吸,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 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呈現焚香彈琴的雅韻。圖/微信京都伽藍記隔火焚香 日本香道前身中國焚香有久遠的傳統,一是禮制中的祭祀之用;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焚於室內,以祛穢氣;熏衣與被,以取芳馨。宋人把香道的詩意化、日常化推向極致,焚香是宋朝文人雅士,在嗅覺、味覺、視覺、心靈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與心靈活動。他們在讀書、閒居,或是雅集、宴客之時,皆會焚一爐香。當然,市井中也有香道。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杭州的酒樓「各分小閣十餘,酒器悉用銀,以競華侈。……及有老嫗以小爐炷香為供者,謂之香婆。」可見在宋代,焚香已然是生活中一種普遍習慣,也是平民文化的生活美學。宋人對焚香方式也很講究,他們不是用火直接燒,而是用炭烤,稱作「隔火焚香」,後來傳到了日本。《陳氏香譜》寫道:「焚香,必於深房曲室,矮桌置爐,與人膝平,火上設銀葉或雲母,製如盤形,以之襯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無煙燥氣。」利用隔火焚香法,不僅可以更有效地激發香料的香味,而且避免燃燒時發出的煙味,可謂是一舉兩得。宋朝楊廷秀在《焚香詩》也寫道:「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似紙。」首句寫如碧水般色澤的香爐,後句的銀葉則是今日的隔火砂片。八百多年前宋人發明「隔火焚香」品香法,即是現今日本香道的前身。 前一篇文章 【絕美手繪】梁思成筆下的古寺(二) 下一篇文章 佛光山行春 藝術陶冶身心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父親的山水2025.10.3103佛光會送家具至光復 助受災戶重建家園2025.10.3104魏碧糈 用茶講心教品德2025.11.0105印尼佛教大學教職員 佛光山佛學院培訓 2025.10.3106【遇見荷】 呼喚你的名字2025.10.3107【營養專欄】破解糖尿病飲食4大迷思2025.11.0108【墨香流韻】一筆清香 一念無塵 梅適情2025.11.0209梵蒂岡跨宗教對話60周年 教宗喜會中華人間佛教代表2025.10.3110社論--新台幣改版2025.10.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字源 我是佛思惟菩薩形像流變【自在無礙】思惟禪境 造像藝術【功德海】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