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金牌選手背後 父親的激將法
圖/三民書局提供
文/裴凡強
李洋的父親李峻淯祖籍金門,從小住在「前線中的前線」——古寧頭,曾時時刻刻身處「單打雙不打」的砲擊威脅。李家世代都是農民,「早上務農,下午還要到海邊採蚵」,這樣艱險的生活環境,養成了李峻淯刻苦耐勞的個性;隨著到台灣就讀憲兵學校,更形塑出他堅毅不拔的性格,即使軍旅生涯告一段落後,還是不改嚴肅剛直的態度,即使是對待兒子李洋。
李洋一家三兄妹,李洋排行老二,妹妹李芷蓁(羽球甲組選手)是家中唯一的女兒又是老么,三千寵愛在一身,大哥李榮羿很小的時候,奶奶從金門到台灣來幫忙照料長孫,「誰敢管我的乖孫!」李洋感到自己在哥哥與妹妹中間,父親的管教最為嚴格。
李洋的奶奶在台灣將近14年,直到80歲高齡,看到兒子的生活比較穩定,孫子也比較大了才回金門,最後以94歲高齡辭世,「我看到平日不苟言笑的爸爸與伯伯李開陣,跪在靈柩前,哭到不能自已」,當時還沒升國中的李洋,才體會到生離死別,與父親對奶奶的孝心。
學習怎麼當個父親
凡是當過父親的男性,都知道要扮演好這個角色,權威或嚴厲,溺愛與放縱,不好拿捏,「我一直在學習怎麼當個父親,更沒有人教過我,要如何當一個選手的父親」,在談到培養李洋時,李峻淯這麼說;而在李洋看來,父親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簡單、又最多元的名詞,李峻淯權威、卻也是保護傘;有時是個動手修理自己一頓的人;有時也能以一句話,讓自己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李峻淯的言教身教,才協助李洋茁壯成長,成為今天的金牌羽球選手。
相對父親的嚴厲,李洋總能在母親林莉娟那邊感受到溫柔支持,在中山國中的時候,老師誤會他考試作弊,「我覺得完蛋了,一定會被爸爸打死」,但是聽了兒子解釋「只是同學的藍芽不小心傳來訊息,所以手機響起來」後,她相信兒子的人格,替李洋向李峻淯解釋原因。
當然李峻淯也有心疼兒子的一面,當李洋在社子國小苦無上場比賽的機會時,「大隻雞慢啼」,他用閩南語的說法,鼓勵兒子只是大器晚成。李峻淯儘管積極讓兒子進體育班,他仍舊擔心孩子走這條路,到底有沒有前途,「坦白說,每個體育班的家長都怕」,何況金門在歷史上可是文風鼎盛,早在南宋,大儒朱熹就曾在今日的金城鎮「燕南書院」講學,雖是戰地,但是並非重武輕文。
李洋理解父親期望兒子出人頭地的心情,但李峻淯總是以比較傳統的方式來「鞭策」兒子,凡事都做得還不夠好,哪怕李洋付出了再多也一樣,永遠還有進步空間,有一次李洋挨罵後爆發了,「我打球不是為了你,不然你來打,我不想為了你的『甲組夢』努力」!
李峻淯知道兒子的羽球贏得不夠多,到此刻為止,也跨不過甲組的門檻,就算一路走來再支持兒子,此時他也必須冷靜地告誡李洋「不能只想著打球,書要多讀」。
父親關愛用心良苦
李洋到今天還刻骨銘心,記得自己結結巴巴地告訴父親:「爸,我……,我對羽球還有熱忱,我想選體育系。」針對「熱忱」這兩個字,李峻淯卻回他:「你不要告訴我,等你30歲的時候還有熱忱。你不是這塊料啦!」斬釘截鐵的冰冷話語,「我爆哭了一整晚」,李洋記憶深刻,「但哭完後好好睡了一覺」。
「這是我的激將法,我太了解我兒子了!」李峻淯決定在這當下孤注一擲,他不是懷疑自己兒子的熱忱,但他也認為如果兒子就因為這句話而意志消沉,那他的心理素質也沒辦法成為世界頂尖的球員。
但李洋真的是這塊料。「哭完,我隔天就像沒事一樣,然後回學校繼續訓練」。不論如何,李洋的選擇還是繼續打球,甄試對他來說不是問題,他聽話進入當時還是台北商業技術學院的台北商業大學。學商,給自己一條後路,也希望日後還能練球,「爸爸說的完全出自父親的關愛,我知道他用心良苦」,一直有人不看好李洋的羽球前景,但這也一直成為促使他進步的能量。李洋總是以更認真,把握每場比賽,累積經驗的態度,讓自己能更有信心迎接挑戰。
(本文摘自三民書局出版《夢想前場:李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