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讀擷秀》楓橋寫意

◎菲爾 |2008.01.21
892觀看次
字級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本詩作者是唐代詩人張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西元七五三年)進士。歷任檢校祠部員外郎,洪州鹽鐵判官。他的詩作中,最著名的就是這首〈楓橋夜泊〉。

當時張繼赴京趕考落榜,途經蘇州,泊於楓橋邊,他寒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了這首詩。所料未及的是,這首詩使楓橋和寒山寺變得天下皆知。

楓橋,其實外型很普通。像這樣的拱橋,在江南到處可見,但楓橋普通的外型下,卻包含千年文化意蘊。江南是秀麗的水鄉,這裡的橋、樹、水、寺、鐘、楓、船……構成了獨特迷人的景色。張繼這首詩就寫出蘇州夜景。

寒山寺始建於西元五○二年。相傳唐代時僧人寒山曾居住此地,故改名「寒山寺」。此寺幾次毀於大火,現存建築為清末民初年間重建。由於歷經千年,唐朝那口鐘早已失傳,明嘉靖年曾重鑄巨鐘,並建鐘樓,可惜該鐘流入日本。如今寺內那口青銅鐘,是由日本人發起募捐,於一九○六年送來的。

去年寒山寺與佛光山寺締結為「兄弟寺」,寒山寺特別將一對仿唐銅鐘的其中一鐘贈給佛光山寺,更為佛門增添一段佳話。

張繼這首詩,傳誦千年,捧紅了楓橋和寒山寺,但也產生了不少「筆墨官司」。

首先是詩題,有人認為,「楓橋」曾名「封橋」,由於它是古代水陸交通要道,「設護糧卡,每當槽糧北運經此,就封鎖河道,禁止別的船隻通行,故名之為『封』。」現名楓橋,是因詩得名。為詩人辯護的就認為這詩在現存最早刻本裡被題為〈松江夜泊〉,是後人把它改成〈楓橋夜泊〉。

「烏啼」二字,歷來也多有爭議。有人認為是烏鵲、烏鴉、烏啼山等;「江楓」二字,有說是江封、江村、江村橋等;「愁眠」也有人認為是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各家各派,堅持己見,多少年來,爭得面紅耳赤,不亦樂乎。

另外,有說夜半與月落的時間相關顯然不對;歐陽修說「三更不是打鐘時」,卻亦有宋人孫覿〈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因此有一說,寒山寺夜半鳴鐘是事實。

其實,熟悉中國藝術的人們都知道,詩詞和其他藝術門科一樣,著重的是「寫意」而非「寫實」,只要意境高,即使詩境與現實不符,也仍被認為是好詩。難怪張繼這首詩傳誦千古,歷久不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