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長當照服員 林依瑩打造長照學校 李祖翔 |2022.01.25 語音朗讀 3629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林依瑩做起照服員,總不吝惜為長輩付出更多。圖/林依瑩提供卸下台中副市長後的林依瑩,隱身部落,投入大自然懷抱與一線長照服務。圖/林依瑩提供林依瑩覺得自己過去都是當執行長、副市長,一線經驗不足,所以從照服員做起,重新學習。圖/林依瑩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離開政壇後,下一步怎麼走?前台中市副市長林依瑩選擇住在海拔600公尺的原鄉部落,偶爾到台北處理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祕書長的事務,並持續為長照努力,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更打造「CFT(Care for Taiwan)照顧學校」,實現讓台灣人回鄉、自己照顧長輩的理想。認識林依瑩的人多從她接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推動「不老騎士」開始,然而在涉獵社福領域前,她讀的卻是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系。她說,那是「最沒有銅臭味的經濟」,因為合作社是關心勞動階級的組織,她由衷喜愛。不過讓她最感興趣的依舊是社會工作,所以進修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論文就寫老人居家照護的人力時間銀行。畢業後她在老五老基金會服務,是第一位員工,當時的董事長是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後來才到弘道,直到擔任執行長轉眼12年。「那時長照政策都圍繞在已經生病的人身上,我認為要從根本做起,要給長輩夢想、設立人生目標。」2006年她發現一對香港夫婦帶年輕人走8000里路募款濟貧,又看到日本老福機構帶長輩走1000公里,也想在台灣推行,但是充滿意願的長輩總憂心腿腳無力,於是她把活動改成騎摩托車環島。投入第一線 幫長輩洗澡 「報名的人很多,但是社會普遍認為讓老人騎長途很危險。」頂著巨大壓力她還是辦了,結果大成功,2012年推出電影《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創下台灣紀錄片3千萬票房紀錄,2013年車隊前進美國,取得奧斯卡金像獎報名資格,還入圍多國電影獎項。功績顯赫,林依瑩卻沒有鬆懈,始終在煩惱長照政策,她說:「台灣有25萬名移工,照服員只有7萬,反觀日本220萬人投入照服,而且把照顧列入職涯規畫的大學生比比皆是。」她也期待台灣年輕人這麼做,聽說當上台中副市長可以改善政策,一頭栽入政壇,在位期間確實解決許多問題,如把服務整併到單一局處。然而卸下副市長職務後她卻打算投入第一線,當時她已舉家搬到台中第一所原民實驗小學所在部落,現在更專心做起照服員,還協助其他原鄉婦女就業。服務時她不吝惜多做一些,如幫阿嬤洗澡。讓她最難忘的一次是洗澡得先劈柴半小時,「其實很有成就感。」她說,阿嬤腰上有紗布覆蓋的殘膠,洗了2天才全部清除,開心之餘也意識到偏鄉長輩的需要與制度刻板帶來的不便。與個案討論 服務更完善「長照申請項目原來很死板?」如果家屬申請幫阿公煮飯,照服員不能順便煮給孫子吃,因為長照不希望服務取代家庭功能,讓個案太倚賴照顧,可是她覺得現在家庭的結構不良,國家制度應該要更彈性,「如果考量補助成本太高,應該要制定家屬能負擔的費用。」為了讓服務更貼近個案與家庭需求,她召集各領域專家,成立了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做為長照實驗場域,與110位個案一起討論最喜歡的服務方式。CFT長照人才培育學校則是讓照服員進修,其中有許多新穎的創意服務,如一位醫護的母親住加護病房,每月負擔6至8萬元,她將母親帶回家,租賃設備並申請CFT24小時服務,既能陪伴,費用還縮減成5至6萬元。談起結合公費與自費的All in One照顧模式,林依瑩就眼裡放光,她要在人力最不足、資源最匱乏的部落先建立成功經驗,「若順利,未來就可以複製到全台!」而這就是她卸下政治光環後令人敬重的大夢。 前一篇文章 調香師詹茹惠 助視障生站上國際 下一篇文章 廣告人轉教練 樂當健康推廣大使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3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4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5氧2025.09.1206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7MLB太空人、水手、遊騎兵 搶進季後賽 2025.09.1208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9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10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畫家捐創作義賣 助失依兒有家 部落全家福 鏡頭捕捉原鄉情感助視障讀圖表 盲博士創電子平台導演著青蛙裝 下水拍攝產業記憶35年熱心義工 從哥哥被喊到叔叔 阮虔芷樂奉獻 凝聚企業家做公益 作者其他文章家扶無窮世代計畫 5千萬元缺口待補 憂YTR倡偏方 陽光急闢謠:燒燙傷快「沖冷水」2022金扶獎頒獎 賴清德勉勵5位自立「家扶兒」淨灘、立槳到吃素 培力園帶孩子體驗生活新風貌讓愛流動 祖父母為己立傳邀祖父母為自己立傳 壯世代讓家庭的「愛」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