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店的故事

◎美樂妮  |2008.01.19
933觀看次
字級

提及二手書店,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是以舊書攤聞名的牯嶺街。

日據時代的牯嶺街原是台灣總督府員工的宿舍區,隨著二次大戰後,日本撤軍在台灣的殖民,那些在台灣的日本人無法將所有東西都帶回國,因而將擁有的書本、雜誌、家具、字畫珥珥等等的收藏,紛紛拿出來以低價販售。

日本人回國後,牯嶺街販售舊書的活動仍然持續進行著。1950年代,牯嶺街逐漸變成買賣舊書的集散地,許多人都會到牯嶺街,去尋找自己想要的書籍、或是到那裡尋寶,可算是當時知識分子的聚集地之一。

牯嶺街販售舊商品的風氣也漸漸地向外擴展至南海路、廈門街、福州街、寧波西街珥珥等其他地區,掀起大家相約去逛舊書攤的一股風潮和趨勢,就連當時來到台灣旅遊的外國觀光客,都會想要到牯嶺街去一探究竟。

1973年,因為牯嶺街路面的改善工程完成,台北市政府為了改善市容,並維護環境的整體一致性,便於1975年將牯嶺街的舊書攤,幾乎全數都遷移至光華商場內,頓時,牯嶺街不再有以往的風采。

但是,舊書攤並未因而消失,反而散佈到其他地區,藉由轉型、改變的方式來適應時代與環境的需求,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二手書店形式,因為喜愛在舊書中尋寶的人仍然大有人在,二手書店也本著舊書攤原有的用意,成為另外一新的面貌融入在現今的日常生活之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