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藝復興以來,宗教所代表的神聖意義日漸衰微,工具理性最後取代了價值理性。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隨著人類對客觀事物觀察、接觸的越來越廣闊深厚,開始意識到傳統宗教以主觀規定方式,來解釋和適應這個世界,是不完全也不盡合理的。
以往人相信這個世界是一個有意義的、有秩序的整體,在意識深處,有著「世界作為宇宙秩序的宗教構想,要求這個宇宙必須是在某種程度上安排得有意義的整體,其各種現象要以這個要求來衡量和評價」的觀念。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的依據和理由,或為神的意旨,或是周行不殆的天道;每個人只要將自己的生活與這個神聖有意義世界相關聯,即可得到生活的終極目的和存在的神聖意義,使生命安頓。
文藝復興以後,隨著科學昌明,工具理性給予人類的,是如何達到目的的手段,世界已不存在任何意義,也就摧毀了此神聖的意義世界。科學認為知識只有建立在可觀察的事實和邏輯推理的基礎上,才是合理的知識;對客觀事物瞭解的方式,從主觀轉向了實證,尋求能經過實在證明而存在的根據。這就是科學文化對客觀事物的經驗和探索方式。
科學知識要求價值中立,強調客觀與邏輯;消除了一切不能用科學語言表述的神秘領域。認為科學在實質上只是被利用的手段,科學也擺脫不了為人類其他目的服務手段的地位。科學為人類創造了無窮的物質財富,前此的任何宗教無可比擬。科學為人類創造了無窮的物質財富,擺脫了物質的自然而然控制,得到自由和解放。
創造物質財富,讓人類得到自由和解放的動力,是人的需要和欲望,也就是對物質財富的擁有或佔有。這種需要和欲望在以往被禁錮起來,而在科學文化代時獲得解放。今天科學技術之所以如此繁榮昌盛,正是因為其能為人類創造無窮的物質財富。
人的需要是欲望興起的基礎,人的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就會死亡;需求的滿足不能得到保證,就會惶恐難安,難以生存。科學文化讓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認知需要,滿足其需要,在今天是難以改變的趨勢,是無法逃避的現實,因此也就把功利主義合理化了。(作者為人間福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