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日前發表去年藝文消費行為調查,指出台灣的M型化社會,也反映在藝文創作展演消費行為,月入六萬元以上者,是展演消費活動的主力,月收入一到兩萬元的中下階層,幾乎沒錢沒閒從事這類消費。
此外,除網路周邊設備外,其餘藝文消費項目若計算物價上漲、通貨膨脹,與前年相比,實際消費能力不進反退,去年國人看電影平均消費僅四百七十元,用在表演藝術的支出,更低至一百元以下,是所有藝文創作消費類別裡最低的。
如今竟連看電影都成了奢侈,令人感嘆,官方宣稱今年文創產業產值達一兆一千多億元,這與民眾藝文消費行為衰退對照,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政府近年來對藝文創作獎助與消費,以經費不足為藉口逐漸撒手,不僅吝於投資,更訴諸自由經濟市場「消費者付費」,更加深展演消費走向精英、貴族化,和以往強調藝文創作成果,應與公眾共享訴求大相逕庭,中下階層民眾離藝術文化愈來愈遠,如何奢望培養與刺激國民藝文消費,為這些行業帶來商機?遑論灌輸美學,陶冶公眾人文素養。
文建會四年前曾發表文化白皮書,宣稱要成立文化部,增加文化經費,達到總預算的百分之二,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也曾提出「文化公民權」、「公民美學」、「振興文創產業」等訴求;陳總統更曾說「文化不是政治,卻能影響政治」,但反之亦然「政治不是文化,卻能影響文化」。
政治不安、政策搖擺,導致經濟蕭條、物價上漲,薪資成長與購買力縮水,消費行為趨保守,消費者不敢花錢從事藝文消費。執政黨七年多來,歷經三屆立委,文化部仍未成立,藝文施政經費始終未達總預算百分之二的目標,而且不少經費更被用在冠文化之名的硬體建築,卻形成「蚊子館」,連中小學教育藝能課程施教時間比重,也大幅縮水。
誠如學者所擔憂,高所得階級才能從事精緻藝術創作消費,藝文創作活動變成有錢人禁臠隱憂已浮現,從媒體藝文活動報導版面大幅縮水甚至停刊,創作個案與新成立創作團體大減,及兩廳院出版的表演藝術年鑑,與主掌藝文補助的國藝會年報統計中,便可發現問題的嚴重,政府不能再等閒視之。
石粹英(台中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