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珈瑩 不悔救傷野生動物

文/林果 |2022.01.22
4707觀看次
字級
畢業於台大獸醫研究所的吳珈瑩,從小就喜歡野生動物,特別是鳥類,從國中就開始拿著圖鑑認識鳥,高中時參加荒野保護協會,在苗栗山上定點觀察,親眼見到瀕危的台灣特有種藍腹鷳,讓她異常欣喜。 圖/吳珈瑩提供

文/林果

畢業於台大獸醫研究所的吳珈瑩,從小就喜歡野生動物,特別是鳥類,從國中就開始拿著圖鑑認識鳥,高中時參加荒野保護協會,在苗栗山上定點觀察,親眼見到瀕危的台灣特有種藍腹鷳,讓她異常欣喜。

大學填志願時,父母希望她讀牙醫系,她卻偷偷填了獸醫系,她笑說,「反正都是醫生嘛」,都有執照,算是雙方期待的交集。

大三時至海生館見習,參與野生海龜救傷,讓她確定未來志向──以獸醫身分投入第一線救傷行動。「救生是很實際的行動,看到受傷的野生動物得到幫助活下來,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參與黑熊野放學經驗

南安小熊的照養與野放訓練是台灣有史以來野放台灣黑熊的成功首例。圖/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提供

研究所畢業,她有幸參與南安小熊的照養與野放訓練,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成功野放台灣黑熊的首例。「在台大學習以醫療為主,但完整的野生動物救傷計畫,應包括後續的復健和野放訓練,每一步都很重要。」

照養期間,重中之重是為野放做準備,訓練小熊野外生存技能,找食、捕食,避敵、逃跑,最後還要學習對「人類」心生警惕。

「一般獸醫和野動獸醫,最大的不同,是所有決策的優先考量,以最後能否成功野放為標準,雖然沒有飼主干預,卻肩負更大的責任與壓力。」這些學習,對吳珈瑩後來入駐桃鳥診所,都是極為寶貴的經驗。

第一線救助野生動物

彩鷸是保育類二級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卻受傷被民眾用毛巾包裹送醫。圖/吳珈瑩提供

2019年桃鳥診所成立,吳珈瑩和另一位林獸醫駐站診療,除了鳥類,修補被車撞裂的龜殼、撞上國道貨車的猛禽大冠鷲、被鉛彈射到的夜鷺、易危物種八色鳥、近危二級保育類彩鷸、重金屬中毒的海鳥……都是她的「患者」。

除了治療,還有各種照養挑戰,例如為了不讓野生動物親人,餵食或治療過程,有時需要上演「變裝秀」,讓動物看不出人類特徵。飲食方面,有吃水果、吃蟲、喝牛奶的,不同年紀還要做不同菜單調配。

為了給挑嘴的飛鼠寶寶斷奶,將樹葉加牛奶打成汁,誘其適應味道;遇到食生肉和蟲子的棕背伯勞和大卷尾,就得去學捉飛蟲,還得依進食特性,先把食物穿刺在樹枝,做成「串燒」才進行餵食。

為撞裂龜殼的烏龜動手術。圖/吳珈瑩提供

人與物種生命共同體

二級保育鳥類小燕鷗近年來面臨棲地破壞危機,導致繁殖數量減少,生存更受到嚴重威脅。圖/吳珈瑩提供

而各類雛幼鳥餵食配方,往往也得改3、4次才能找到理想配方。「國產飼料營養成分標示不完善,不得不採用進口 飼料,才能做出最佳營養調配。」

吳珈瑩說,可別以為野生動物的生死,與人類距離遙遠,一隻重金屬中毒的海鳥,可能是大自然傳達的警訊。「海鳥和人一樣,都吃海魚,環境、動物、人類三者是健康一體,每一個物種,都是生命共同體。」

讓吳珈瑩難過的是,野生動物救傷和野放,成功機率只有4成,更多時候,是如何面對死亡的課題。她坦承,剛開始心理受到不小衝擊,還找過心輔中心老師輔導。「人的力量真的很渺小有限,我經常不斷提醒自己,回想為什麼做這件事。」

為落難野生動物診治。圖/吳珈瑩提供

生死衝擊的生命課題

鼬獾媽媽誤中捕獸夾。圖/吳珈瑩提供

每當低潮時,吳珈瑩會到山裡走走,看看野外的動物,給自己一些能量。「現在已學會調適自己,與其花時間自責,不如開會檢討,讓團隊進步,也比較健康。」數字會說話,短短不到3年,診所在極精簡的人力下,野放成功率從30%提升到37%,也算是一個小小鼓勵。

雖然生命的脆弱令人難過,但有時也會展現奇蹟。吳珈瑩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一隻誤中捕獸夾的鼬獾,手臂粉碎性骨折加上感染嚴重,前後共做了3次截肢手術才存活下來,未料療程中,居然意外成功誕下兩隻寶寶,鼬獾媽媽的堅強,讓醫療團隊精神為之振奮。

養病期間,鼬獾媽媽備受治療之苦,卻仍努力照顧小孩,最後一家3口都成功野放。「如果我們不去救,3條生命就會一起消失,所以如今我會告訴自己,每救回一個生命,就是賺到了。」

人人都能是救傷大使

落巢健康領角鴞幼鳥。圖/吳珈瑩提供

預防勝於治療,吳珈瑩近期計畫從學校宣導開始,讓老師和學生也加入保育行列。如發現幼鳥落巢,可就地還給親鳥,如有受傷情形,再捕捉通報。

她分享捕捉技巧:用外套或毛巾,把小鳥蓋住後,整個抱起端走,放進紙箱蓋上,紙箱戳洞,下面墊些抓皺報紙,製造一個黑暗溫暖又安靜的環境,直接送醫。「不需要做多餘的處理,曾有熱心民眾拿ok蹦貼傷口,結果一撕下來,羽毛全掉,造成二度傷害。」

「野動救傷,並非一人一力即能成就,更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吳珈瑩說,每隻動物都是個案,所以儘管有政府補助,經營仍是捉襟見肘。桃鳥學會除了建立募款專案,也歡迎民眾捐贈多餘的鳥飼料、鳥籠,捐贈前可先拍照上傳到診所臉書,讓團隊確認是否為需要的物資。

「桃鳥力量有限,需要大眾、政府、非營利組織一起參與。有大眾的關心,才會有更多資源,創造一個對野生動物更友善的環境。」

盼救傷體制更完善

吳珈瑩醫生(後排左1)與團隊、暑期實習生的合照。圖/吳珈瑩提供

在獸醫眼中,每一個動物的生命平等,但若從保育意識立場,救援卻有先後之分。在資源有限下,必須做最有效的分配,讓弱勢物種優先,才能做到援急救急。「保育其實是一種管理工作,最終目的是維持生態平衡,獸醫救傷只是其中一環。」

在國外,野生動物保育組織有管理者、經營者、教育宣導者等不同角色加入,編織成完整的保育網絡。「雖然診治由獸醫負責,但團隊中的每一個角色都很重要,尤其照養員時常是較被忽視的角色。」台灣沒有照養員的培養學校,也無執照認證,業界經驗豐富的照養員非常稀缺,也無法爭取應有的合理待遇,這是體制缺失的一角,盼未來能更加完善。

「獸醫是人和動物的橋梁,野生動物的某些困境,其實是人類造成的,除了補救,更希望可以從源頭做一些改變。」除了救傷,吳珈瑩計劃未來從體制方面改善,但無論以何種形式參與,保育救助野生動物,是讓她感到最快樂,也是最想做的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