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覺森林無鳥聲 捕鳥人轉行成保育先鋒

 |2022.01.19
1840觀看次
字級
印尼日惹山村原本鳥類資源豐富,現已很難再見到山藍仙鶲的蹤跡。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柯立克的筆電和手機裡盡是他的鳥類攝影,這些是印尼日惹山區消失或快絕跡的鳥。柯立克曾是捕鳥人,有一天他驚覺森林好安靜,聽不見鳥聲,於是毅然放下捕鳥器,成為保育鳥類先鋒。

柯立克(Kelik Suparno)住在距離印尼中爪哇日惹(Yogyakarta)30多公里的梅諾雷山(Menoreh)賈迪牧尤村(Jatimulyo),這裡曾有數百種鳥類棲息,過去因獵鳥活動猖獗,許多鳥類幾乎失去蹤跡,如今成為印尼的鳥類保育村。

中央社記者去年10月拜訪賈迪牧尤村,柯立克和日惹愛鳥人士克利亞諾一大清早,就在山藍仙鶲咖啡準備當天巡視鳥巢的行程。他們成立的森林鳥類保育團體(KTH Wanapaksi)已經有50多名成員。

山藍仙鶲咖啡是鳥類保育的基地,Kopi是印尼文的咖啡,Sulingan是山藍仙鶲(Cyornis Banyumas)的印尼文,咖啡廳的收入作為鳥類保育基金,選擇以山藍仙鶲命名,因為山藍仙鶲在當地已幾乎絕跡,盼藉此喚醒更多人成為保護鳥類的園丁。

印尼日惹愛鳥人士克利亞諾(右),與柯立克(左)發起鳥巢認養專案。圖╱中央社

柯立克指出,以前很多外來的補鳥集團,他和其他人一樣,為了能有多點收入而捕鳥,賣給捕鳥集團。有一天他獨自走在森林,突然覺得森林變得好安靜,「我想,或許是因為我們一直獵鳥所致」,他從那一刻起下決心不再狩獵,「很後悔」。

不久後賈迪牧尤村的村辦公室頒布禁止狩獵的規定,鼓勵村民做好環境保育,發展觀光業,村民就逐漸不再獵鳥。柯立克加入日惹愛鳥協會在社區推動的各項活動,包括設立禁止捕鳥的標語,教育民眾別再幫外來的捕鳥集團狩獵等。

●人與生態共存 保育發展觀光

在眾人的協助下,他們推出「鳥巢認養專案」,鼓勵民眾認養鳥巢,能成功保護幼鳥長大學會飛行的認養者可獲得獎金,民眾不再需要靠狩獵鳥類賺錢,保護鳥巢也能賺錢,同時能吸引更多外地來的賞鳥人士,增加觀光收入。

印尼日惹青年柯立克從捕鳥人轉行,成鳥類保育先鋒。圖╱中央社

為了推動認養,柯立克、克利亞諾每天巡視森林,也成為鳥類攝影專家,拍下許多母鳥餵食幼鳥的動人影片,成功讓印尼媒體主動報導他們的故事。

柯立克說,以前賈迪牧尤村山藍仙鶲的數量非常多,2016年時他還曾看到兩隻,後來就再也沒有看過過。橙頭地鶇(Geokichla citrina)、大綠葉鵯(Chloropsis sonnerati)、鵲鴝(Copsychus saularis)等鳥類則都已消失蹤跡。

柯立克說,希望認養專案能還給鳥類友善的環境,讓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都逐漸增加,讓森林恢復昔日蟲鳴鳥叫的熱鬧,這也是能留給後代子孫的最大資產。同時,他們也透過攝影記錄鳥類生態,教育民眾維護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當天在森林小徑巡視鳥巢時,他們撿到一個鳥蛋的碎殼,克利亞諾說,這是山藍仙鶲的蛋殼,山藍仙鶲母鳥孵出幼鳥後,「會刻意把蛋殼叼到遠離鳥巢的地方丟棄,這是為了避免狩獵者或掠食性動物找到鳥巢的位置,以保護幼鳥」。

●推動鳥巢認養 還鳥安全自由

印尼有由來已久的養鳥文化,尤其中爪哇很多人家都有好幾個鳥籠,野鳥市場的需求活絡。印尼媒體Mondaby在2021年1月的報導指出,日惹捕鳥集團買進一隻野鳥的價格約在750萬印尼盾至1500萬印尼盾(約新台幣1453元至2906元)之間。

克利亞諾指出,推動「鳥巢認養專案」的用意也在於改變民眾的觀念,與其到市場上買野鳥回家養在籠子,不如到森林裡認養,還給鳥類安全、自由的生活環境。近幾年來,村裡很多人已經把鳥放飛,家裡的鳥籠都是空的。

賈迪牧尤村的村長里斯迪安托洛(Risdiantoro)說,賈迪牧尤村至今仍是印尼唯一推動「鳥巢認養專案」的地方,這是民間和地方政府同心拹力的成果。

印尼日惹山村推動鳥巢認養保育,圖為赤背三趾翠鳥。圖╱中央社

里斯迪安托洛說,非法狩獵鳥類在2014年前很猖獗,「以前我們這有數百種鳥類,早晨都在鳥叫聲中醒來」,後來鳥叫聲漸漸消失,民眾也意識到問題嚴重,願意配合村辦公室一起推動杜絕狩獵鳥類和所有動物的行為。

他說,或許印尼地區也可以參考推動鳥巢認養,人和自然生態都是真主阿拉的創造,能共存才是對彼此最有利的,也有助地方的經濟發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