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國三的原住民女孩長期咳嗽,消瘦到只剩二十六公斤,日前昏倒送醫不治。經醫院檢查發現,她是罹患開放性肺結核,而且是家族性,因疏於診治,而枉送性命。
這種案例雖然罕見,但發生在醫療水準世界聞名、健保納保率高達九成以上的台灣,不但匪夷所思,更是一大諷刺,凸顯疾病管制單位的疏漏缺失,及民眾衛生常識不足,值得重視。
首先,衛生單位的管控出現漏洞。早在六年前,衛生單位就發現患者父親罹患開放性肺結核,經對家人做結核菌檢測驗後,證實這名女學生遭感染,雖然當時未發病,但已屬「高危險群」,衛生單位應積極監控管理,何以六年來沒有做好追蹤工作?
當疾管局發現這名少女的就醫資料「非常少」時,有沒有想到,這名女學生一直在忍受病痛的折磨,卻沒有適時伸出援手,導致錯失治療先機,釀成悲劇,職司民眾健康衛生工作的疾管局及基層衛生單位,難辭其咎。亡羊補牢,為了避免憾事重演,有必要檢討甚至究責。
其次,學校應注意而未關心。這名女學生長期咳嗽,而且消瘦到只剩二十幾公斤,但學校、老師和同學面對「紙片人」,卻都沒有意識到「非同小可」,而給予必要的關心與協助,顯示民眾的醫藥常識不足,衛生單位的傳染病防治宣導失敗。
咳嗽是肺結核最常表現的症狀之一,除非感冒,否則老是咳個不停,周遭生活在一起的人就該有警覺,不要等到病例確定,再擔心被感染,徒然陷入無盡的恐慌與危機中。
最後,必須要探討的是,大部分原住民是社會弱勢族群,很容易受制生活習慣與經濟因素,漠視衛生保健,因而把輕疾拖成重症。這個案例的女同學,身體不適卻很少看病,是沒有健保,還是因城鄉差距造成就醫的不便?都需要衛生單位了解並解決。
生命無貴賤,一個有擔當的政府要視民如傷,讓民眾身體得到最好的照顧,是最起碼的責任,但願肺結核的悲劇能到此為止,原住民女學生是最後一個受害者。
華諾(台南市/醫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