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公民道德 從公眾人物做起

 |2008.01.10
585觀看次
字級

立法院修正刑法,加重酒駕罰款、刑責,各方討論甚多,我覺得值得大家省思的,還有如何重建台灣的公民道德教育。

從台北跨年晚會留下十一噸垃圾、商家占據騎樓公有地、公廁等公共空間、設施滿目瘡痍,到酒駕刑罰加重仍不乏駕駛人「以身試法」等,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熟悉的事情,都凸顯了台灣公民素養有待提升,我們必須嚴肅地思考,究竟台灣公民道德教育,在那個環節出了問題?

台灣並不是沒有公民道德教育,從上小學開始,學童就被教導誠實、有禮、守秩序等公民應有的行為,及該遵守的規範,但是,台灣的大人們,特別是常在媒體出現的政治、影劇等公眾人物,當他們作出負面示範時,都會為自己不當言行合理化,久而久之積非成是,成為風氣,甚至形成惡質文化。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前幾天的職籃比賽,教練不滿判決而動粗、演藝人員屢次吸毒卻一再說謊等,這樣的事在政治領域更是不勝枚舉;這幾年,政治人物的言行愈來愈不堪,做了及說了許多連大人都覺得不宜的動作或言詞,如立法院的肢體衝突、政府某些高層的荒謬言行,透過媒體的放大效應,形成似是而非的價值觀,這些不顧他人感受,及強烈自我風格的語言、行為,逐漸成為社會部分人言行的準繩。

也就是說,當在公共領域過度強調、放大「自我」的言行蔚為風氣,每個人只想滿足「個人」感覺,或凸顯「個人風格」時,是不負責地拋開「個人」該有的社會責任,而台灣社會就充滿了許多的「個人」,自然無法形成強調「公共價值」的公民社會。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過度重視「個人感受」的氣氛,容易被詮釋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進而讓從小學習、建立的公民道德教育崩解,甚至被全盤否定。

要重建台灣公民道德教育,應從這些公眾人物注意自己言行做起。黃健群(北縣中和/講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