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七十二行

廖偉良 |2008.01.09
682觀看次
字級



關於行業,據史料記載,唐代開始就有「三十六行」。據《清波雜錄》記載,三十六行是指酒行、肉行、米行、茶行、柴行、紙行、巫行、海味行、鮮魚行、醬料行、花果行、湯店行、藥肆行、宮粉行、成衣行、珠寶行、首飾行、文房行、用具行、棺木行、針線行、絲綢行、仵作行、驛傳行、鐵器行、玉石行、顧秀行、紮作行、皮革行、網詈行、花紗行、雜耍行、鼓樂行、故舊行、彩興行、陶土行。

到了宋代,隨著生產的發展,行業也逐漸增多。例如在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中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而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為七十二行。」

可見唐時的三十六行,至宋代已經增加為七十二行了。

元朝時期,又把七十二行轉記為一百二十行。如《元曲選‧關漢卿》云:「想一百二十行,門門都好著衣吃飯。」

至於「三百六十行」之說,最早見於明代田汝成的《遊覽誌餘》,謂「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語也」;明雜劇《白兔記‧投軍》中也有此說。不過,史籍中查無這些新增行業的記載。

到了現代,社會的行業分工愈來愈細,與其相適應,便產生了更多的難以計數的種種行業。對於這些行業,即使是用「三百六十行」,也是遠遠不能概括的了。

因此,「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之說,是含有天下全部行業之意,是前人對各行業的統稱,並非實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