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介紹十境生起的緣由:
1.陰界入:《大品般若經》說聲聞人依「四念處」修道,菩薩最初的行法,是從觀色入門,乃至成就一切種智;另外,行人皆受果報之身,要捨離陰界入之重擔,方能入道;所以,最初觀此境相。
2.煩惱:煩惱來時與五陰相隨,然一般人不易察覺煩惱之奔馳。今觀察五陰,制止煩惱之奔流,則動煩惱因,所以次觀煩惱。
3.病患:因為觀察五陰及煩惱,衝擊了經脈、五臟肺腑,所以四大不調,而產生病患。
4.業相:無量諸業不可算計,因止觀能生善滅惡,今由於修習止觀,動盪運載生死之輪的業相。
5.魔事:無始劫來,縱然生善滅惡,仍屬於有漏,猶隨魔界;今修止觀,順於菩提、涅槃,魔唯恐行者出其掌控,於是做諸留難行人,欲破壞其道。
6.禪定:若是通過魔事考驗,則出生修道功德。由於過去習因,或現在修觀行力之故,各種禪境,競相生起。
7.諸見:在禪定中,若縱恣在觀法之中,易生邪辯、猛利智慧,成就邪見,所以復觀諸見。
8.增上慢:用止觀觀諸見,知道是妄、是非,此時諸見及貪瞋等粗重煩惱,暫時止息不生,於是不了解法門大小、階位深淺者,便以為已證得涅槃,自我矜高,此即為增上慢。如:小乘橫計四禪為四果,大乘亦有魔來與菩薩授記等事。
9.二乘:《大品般若經》說「恆沙菩薩發大心者,會有一、二人,入菩薩位,但大多墮入二乘境。」先世曾經是小乘根性者,因修止觀令此種子現起,故有此現象。如:舍利弗捨眼想成就菩提,終因眾生難度而生起退失大乘的心念。
10.菩薩:行者若憶念菩提本願,不墮二乘而行諸方便道,即能生起菩薩境界。然而行六度不久及通教方便位的菩薩,若聽聞甚深般若乃至道種智、十八空等法門,生起誹謗,即墮泥黎(地獄)中。此等境界,皆是方便善根所現啦!
《魔訶止觀》設十境之始,是援引《涅槃經》、《維摩詰經》、《大智度論》,和《究竟一乘寶性論》等作為根據。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十境大都是智顗大師的親身修行體驗,以下探討十境內容時,不難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