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生於西元一八九九年法國巴黎一個富裕的製藥商家庭。幼年自五歲起從母親學習鋼琴,後追隨西班牙鋼琴家比涅斯學習,並且跟從克紮蘭學習作曲。普朗克雖然不曾真正進入音樂學院進修,卻以作曲家的身分而名留千古。
一九二四年普朗克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創作的舞劇《母鹿》給他帶來了國際性的聲名和榮耀。一九二九年為獨舞表演創作了《舞蹈協奏曲酖酖晨歌》,後改編成舞蹈劇。一九三二年創作了《雙鋼琴協奏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仍然留在巴黎,以音樂創作來表示對占領者的反抗。在這期間,為了紀念西班牙文學家羅爾加爾創作了《小提琴奏鳴曲》;另以法國詩人的反戰詩歌為藍本,而創的清唱劇《人類的形象》。
普朗克和同樣是作曲家的拉維爾和薩蒂之間都有親切的友誼,他們一直是普朗克創作路上的良伴。法國青年音樂家「六人組」包括了奧利克、迪雷、奧涅戈、米約、泰萊菲雷和普朗克本人,他們不是一個擁有共同見解和目標的團體,他們的出發點是友誼,六人主要是客觀冷靜地互相交換音樂創作上的意見,同時忠於各自道路的作曲家組合。
普朗克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聲樂、歌劇、一些室內樂作品、管風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及少量管弦樂作品。由於沒有受過正規的音樂學院教育,普朗克的音樂創作並沒有受到傳統的束縛。他不嚴厲追求刻板的格式,使他的音樂作品流露出舒暢而自由的優美線條,曲調富強烈的歌唱性,具有「法國舒伯特」之稱。
他曾經說過他作曲的標準就是本能,沒有所謂的主義,也沒有任何特定的體系。他宣稱靈感是神秘的一股力量,不需要多加解釋。他的這些心態創造了作曲過程中特有的個性,偏向隨心所欲的方式,只要他認為值得嘗試,就讓自己自由發揮。所以普朗克作品的特性是明練清晰直率,簡潔清新精美。
作曲家在一九六三年與世長辭,永久告別音樂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