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選戰進入「短兵相接」的肉搏、衝刺階段,這是台灣首次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新制,選民多了張政黨票,為小黨開啟了一扇生存之門,看似曙光乍現,但在藍綠兩大之下,小黨生存空間嚴重遭擠壓。
藍綠陣營無止境的惡鬥,已令多數民眾厭煩,對政治失去信心,甚至深惡痛絕,這次立委選情冷清,正是反映這種心情。
所以,大家應該以認真、嚴肅的心情,思考第三勢力能否從藍綠夾殺中掙脫而出,有潤滑政治對立的機會,進而開創理性、中道的國會問政文化。
兩黨政治固然是民主國家運作的常態,但牽涉到意識形態、重大公共政策的爭議,卻很難由主要政黨提出,多數都是經過「密室作業」的折衷、妥協、喊價而稀釋後的產物,這些政策或許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約數」,但卻忽視了少數人的需求或利益,缺乏前瞻性及包容性。
如何讓小黨擁有監督力量,國會有第三種聲音潤滑藍綠政治歧異,有匯聚多元民意的代議管道,讓虛耗的總體競爭力「枯木逢春」,徹底擺脫政治的不當操控與干預,使台灣脫序的社會向上提升,有待中間選民覺醒,及公民力量崛起。
要救台灣,就要靠自己的良知、良能來決定如何投下神聖的一票,不要被「選舉角力」矇騙了。
定允(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