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究竟的教學目標,是要了知諸法實相,其中不可欠缺的宗教實踐,就是「正修行」。它是以將心制於一處(止),把對象以如實的態度來看(觀)。但是將所觀的諸法,與能觀的「止觀」的關係加以整理,就成為一種心的教學體系。被觀察的「世間萬相」,如果只視為普通的「諸法」,就無法用止觀來究盡其真實相。而且,所觀的諸法與能觀的法,有何關係?究竟要用何種態度來觀察等問題,也就是修習方法的諸多問題就產生了。對於這個問題,智者大師以「十觀、十境」來回答。
前六章,依經典以開發圓教妙解;第七章,則依妙解以確定真正觀行。修學止觀到某種程度,煩惱障、業障、報障及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俱起,昏沉與散亂並發;遇到這種情況,不可隨、不可懼怕,應以「止」止住散亂,以「觀」轉昏沉向澄明。因愚痴、遲鈍的人,見思惑深,喪失菩提心。
又小乘者,執著體心、踏心、覺心、融心、覺心、寂心、了心,未通達大乘妙境,只會墨守成規,如何自行化他?又不識知止觀之境相,才見定中相似空之異相,即認為是道。有信、有行、有解之行者,方能入此圓頓止觀之妙法。
以下是修止觀時,所觀的十種境界之概說。此十境的發相,有次第性與非次第性而互發禪境。
十境即是:一、陰界入境,二、煩惱境,三、病患境,四、業相境,五、魔事境,六、禪定境,七、諸見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薩境。
這十境,是自凡夫位以至未達真理大道的方便位間,就其可能遭遇之障惑而畫分的。其中,「陰界入境」特別受到重視,內容也詳加介紹。
其餘九境,是將我們眾生現有的被煩惱支配的心,依據其特徵而整理出來的。當我們深入陰界入境,遇到止觀不調時,才要觀察這九境,並不是要時常觀察的。明天,將一一敘述十境產生的緣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