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農委會的檳榔政策將有大轉變,過去採行的不禁止、不輔導、不鼓勵政策將調整,未來檳榔將視為農作物,並享有專案輔導和天災救助的待遇。
檳榔屬農作物毫無疑問,但將其列入專案輔導、天然災害救助對象,就值得商榷。
台灣多高山與山坡地,近年來每到雨季就出現嚴重的土石流災害,造成地塌、屋毀、橋斷,乃至全村疏散、撤離的災難,福爾摩莎逐漸變成土石流島,最大的黑手就是放任「濫墾」、「亂種」,檳榔就是其中之一,檳榔屬淺根植物,不利水土保持,一旦開放恐出現農民增產與搶種風潮,將是台灣生態環境的大浩劫。
其次,吃檳榔、吐檳榔汁常被列為國民不良的行為教材,更是致癌的元凶,政府為了國人「禁酒」下了不少工夫,從嚴禁廣告、提高關稅、禁止賣酒給十八歲以下年輕人,到強力取締酒駕,不遺餘力,但同樣事關國人健康的檳榔,卻獲得「網開一面」的優渥待遇,政府的差別作為恐怕會造成變相鼓勵的誤解。
檳榔不但破壞生態環境,更威脅國人健康,呼籲政府要三思而後行。
昊倢(台北市/教育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