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典出《論語》,無論那年那月,人們都得細細思考這句話,它尤其適用於當代這浮動的人情世態上。
君不見近年來社會之不景氣如同寒冬般,令人欲振乏力。特別是貧富益趨不均之下的M型發展──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實,更著實令人憂心。於是乎,歇業倒閉時有所聞、高學歷高失業亦成為常態,直令青年學子心慌意亂、茫然無度。面此現實,未來將何以自處於滔滔滾滾的社會洪流?
是以,若能為自己多儲備幾項專長與才能,庶幾足以抵禦社會之不景氣,也就是《論語》所謂「君子不器」的道理。器者,器具也,固定的容器。真君子懂得隨緣而方、雍容以對,他們不使自己拘限於固定的框架中而不知變通。因此,時局變亂、社會動盪,他們仍舊不致方寸大亂。於是乎,真才實學者往往不致落入梧鼠技窮的境地,無論如何總有他們的一席之地。成功與否,往往只因他們洞燭世事而已。
進而言之,君子不器不僅指向培養多項專才而已,它也同時指示一種從容自信與謙虛自牧的人生態度。以此處世,往往更能遊刃有餘,不致於處處碰壁、事事不滿。君不見許多擁有高學歷的青年學子空有優異條件,仍舊無法在職場中安身立命,總是怨天尤人、頻頻跳槽(甚至跳樓)。他們往往缺少雍容自信的生活態度,對人對事往往偏執猜疑,難以跳脫僵固的單線思考模式,於是乎易走上絕路。就此而言,君子不器仍是極適用的智慧。
因此,君子不器所指向的人生智慧,不僅是多項才能的培養,更是隨緣而方的雍容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