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援助時 愛套上民主化等條件 中方投資戰略 偏向礦產和石油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動作愈來愈頻繁,而今非洲大陸更成為中國政治高層最常訪問的對象之一;胡錦濤過去三年就曾兩次出訪,日前他正展開第三次非洲之行。中國在非洲政、經上的進攻,也引起西方高度警惕,他們也開始指責中國只顧利益不顧原則,比如在蘇丹問題上,為了本國石油利益,阻撓聯合國對蘇丹種族屠殺的制裁。
2010年金援將逾3.2兆
西方在非洲的政策並不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西方喜歡在援助時套上政治條件,比如實行民主化、建立法制國家等。這在非洲人看來是一種難以接受的傲慢,也是殖民主義的翻版。相反的,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多不帶條件;胡錦濤出訪非洲時就說,中國不會將自己的願望和不公平的待遇強加給其他國家。
在無需承擔過多義務情況下,非洲國家很喜歡與中國合作。中非貿易額從一九九五年的三十億美元,十年後增長為四百億美元,估計二○一○年會衝破千億美元(約台幣三兆二千億)。而在中國對非的經援即便將逾百億美元(約台幣三千二百億)之際,中國依舊不過問非洲政局。
甚少思考共同戰略
其實,中國也不是完全無條件與非洲合作。對中國而言,非洲市場具有巨大潛力,中國駐內羅畢貿易官員說,「我們的投資戰略,是有礦產和石油的地方。」中國也大量利用經濟援助來開發新商機,並保障的這些經援政策能讓中國企業從中獲益。中國若在非洲無償修建公路和橋梁,結果多半是確保通往中國的出口資源能更加順暢。
雖然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非常活躍,範圍也很廣,從貿易、投資、發展援助到移民,沒有一個歐洲國家能與中國相比。但也有專家指出,中國缺乏與非洲國家合組共同戰略,金援的好處很難直接使非洲人民受益,活躍的貿易活動有時候促使當地人民失去一些工作機會。
在地工業恐被淹沒
中國在進口非洲原料的同時,讓自己的廉價產品湧進非洲市場,但非洲工業本來脆弱,最後多半只能在競爭中被淹沒;像南非貿易工會,就開始抗議中國進口的紡織品正在衝跨本土企業。中國經營的一家銅礦工廠,也曾發生工人不堪惡劣工作條件而聚眾反抗的情況。
南非經濟學者指出,非洲國其實很享受與中國的夥伴關係,因為投資帶來的好處確實有益非洲發展,也減少一些國家的內部紛爭,但相關的問題也慢慢浮現。對非洲而言,必須開始在經濟學習自衛,防止中非關係發展成一種變相的「殖民主義的關係」;對中國來說,恐怕也必需真正去體會非洲國的需要,如此兩者關係才會更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