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網路書店發布年度調查報告,發現理財類書籍高居購買量第一,成長超過百分之百,而藝術美學類也較三年前成長一半。
若將這項調查結果當成台灣社會的「閱讀習慣縮影」,有兩點值得探討:
一、大環境不景氣,使得人們更重視如何「賺錢」,因而將理財類書籍當作必備的「投資工具」,但廣義的理財包括投資、理債等對資產及人生的全盤規畫,而從網路書店提供的書單中,只看到讀者對「投資賺錢」有興趣,缺乏全方位的理財觀念。
二、如果不是書商請外國大師來台演講,是否能掀起「生活美學」的旋風,尚未可知,但所謂的美學在加上「經濟元素」後,的確成為出版品的「賣點」,但對提升國人的生活品味、欣賞藝術能力的功效,還有待觀察。
而且,也由於大環境不穩定,使得人們需要尋求各種信仰「安頓身心」,不僅宮觀寺廟香火興旺,宗教命理類書籍也大為暢銷。對照上理財、美學書籍暢銷,筆者得到台灣閱讀習慣是傾向「功利主義」與「實用性質」的結論。
這讓筆者憂心,因為非文學類書籍高居暢銷書之冠,若變成台灣人閱讀常態,將使社會因缺乏文學、藝術的洗滌與浸潤,而失去穩定人心的力量,甚至將閱讀當成發財的踏腳石,這種閱讀心態長久下來,將會產生後座力,使台灣成為真正的「貪婪之島」。
劉晨(中縣太平/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