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猴雕刻」成為嘉義市的特色藝術。圖/嘉義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嘉義八掌溪出產各種石頭,一群未受過訓練的「素人藝術家」,憑著對石雕藝術的愛好,以在地溪石創作石猴,將猴子的親情及靈巧表露無遺,市府文化局也定期舉辦「石猴戶外創作」活動,形成特殊的人文景觀。
文化局指出,嘉義古名「桃城」,以縣城形狀如桃子而得名;「桃城石猴」始祖詹龍以擅長雕刻石猴而聞名,人稱「猴雕第一刀」,詹龍出生於嘉義市南門打石街,家裡雖然經營青草店,但因街上都是打石店,四處可見店家打造的墓碑,他在耳濡目染之下,二十歲加入這個行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詹龍被日本政府徵召到海南島當軍伕,但是二戰結束後,因身無分文,無法返台,滯留海南島期間,接觸到汕頭石雕師傅,於是跟著汕頭師傅學習龍柱雕刻,打下石雕創作的基礎;回到故鄉後,詹龍起初到阿里山區當採石工人,也曾到寺廟雕刻龍柱,後來回到打石街開店,但生意卻十分冷清,直到他年過四十歲,才決定全心投入石雕創作。
由於嘉義地區有八掌溪、赤蘭溪、沄水溪、石硦溪等河川,溪床間遍布貝類化石,詹龍閒暇無事,就到溪邊撿石頭,並以在阿里山當採石工人期間,看到成群獼猴在林間嬉戲情形為素材,開始雕刻石猴,將猴子的體態雕刻得維妙維肖,一九七○年間,許多日本觀光客到台灣旅遊,他的石猴受到喜愛,作品供不應求,從此打開石猴雕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