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芸法師的新著《佛法其實很簡單》中,寫了一篇有關老人的文章,舉出四個案例,前兩個案例,已在上周刊出,於文末並加述我對老、病、死的看法,本妙文共賞、得見全貌之意,特將後兩例摘錄如下:
有一個在外流浪二十年的兒子,在功成名就後,想到已年邁的老母,決定回家陪伴母親一個月。他回憶當年母親對他的種種美好溫馨,但回到家與母親相處,卻發現年老的母親已非昔時記憶。他大失所望,準備離去時,母親從床底拖出一捆剪報,他卻被最上面的一張小文吸引。那篇文章的題目,是「當我老了」:
當我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請理解我,對我有一點點耐心。
當我把菜湯灑到自己的衣服上時,當我忘記怎樣繫鞋帶時,請想一想,當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當我一遍又一遍重複你早已聽膩的話語,請耐心地聽我說,不要打斷我。你小時候,我不得不重複那個講過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進入夢鄉。
當我需要你幫我洗澡時,請不要責備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千方百計,哄你洗澡的情形嗎?
當我對新科技和新事務不知所措時,請不要嘲笑我。想當初我怎樣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個「為什麼」?
當我由於雙腿疲勞而無法行走時,請伸出你年輕有力的手攙扶我,就像你小時候學習走路時,我扶你那樣。
當我忽然忘記我們談話的主題,請給我一些時間讓我回想。其實,對我來說,談論什麼並不重要,只要你能在旁聽我說,我就很滿足。
當你看著老去的我,請不要悲傷,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才開始學習如何生活時我對你那樣。
當初我引導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請陪伴我走完最後的路,給我你的愛心和耐心,我會抱以感激的微笑,這微笑中凝結著我對你無限的愛。
這篇短文感動了這位「年輕人」。
還有一則案例:
一位老人在排隊等拿藥,頻頻看錶。
護士問他:「你在趕時間嗎?」
老人回答:「我和我太太約好九點去看她,她得了老人癡呆症,住在療養院。」
護士:「她既然都不認識你了,你去不去又有什麼重要呢
?」
老人:「她雖已不認得我,但我還認識她啊!」
不棄不離-多麼感人的回答啊!
看了這兩則案例,相信大家都會在默然中百感交集。
前面的案例,說到母子二人的格格不入,兒子很失望,但那位母親又何嘗不是。
後一個案例,兒女根本未現身,大概老人家已習慣了享受孤寂。
有句諺語說:人比人氣死人。父母對下一代的養育與教育最好是:只顧耕耘,不問收穫,因為「融四歲,能讓梨」的啟蒙教育已不復存在。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