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隆美爾
圖/林一平
圖二:巴頓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1891-1944;圖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童年時體質羸弱,希望成為飛機工程師,但遭到父親的反對。當時隆美爾對軍事生涯沒有興趣,不過仍遵循父命,於1910年7月加入德意志帝國陸軍第一二四步兵連。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隆美爾因功獲贈藍色馬克斯勳章(Pour le Mérite),後以其自身的戰鬥經驗搭配易懂的文字與插圖,出版專書《步兵攻擊》(Infantry Attacks),被西方世界廣泛採用為步兵戰術教科書。美國的將軍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Jr.;1885-1945;圖二)是此書的愛好者。1943年巴頓與蒙哥馬利聯手取得阿拉曼戰役勝利。在1970年的影片《巴頓將軍(Patton)》,巴頓將軍有一句台詞:「隆美爾,你這偉大的混蛋,我讀了你的書!」希特勒也因為這本書而賞識隆美爾。
巴頓將軍也是傳奇人物,擔任少尉時在《陸海軍雜誌》上撰文建議改進騎兵軍刀,獲得採納,依此設計的「巴頓劍」製造了二萬把,配發到美國陸軍部隊。他於1944參加諾曼地登陸,指揮裝甲兵團橫掃歐洲,直至奧地利,九個月間,殲敵一百四十萬,解放大小城鎮一萬三千座,傷亡極小。
1940年5月,隆美爾第七裝甲師快速進攻盟軍。盟軍摸不著其部隊真正的位置,往往不知何時被隆美爾突破防線,而自動放棄陣地,畏懼地稱之「幽靈師」(Division Fantôme)。德軍則稱他為「不屈不撓的隆美爾」。隆美爾的幽靈師曾日行三百二十公里以上,長時間戰車行軍的紀錄相當驚人,在當時前所未聞。
在戰役中,隆美爾經常違反命令,做出獨斷的行動,儘管獲得成功,卻招惹上級的不滿。1941年2月,隆美爾便被任命為非洲軍軍長,在北非嚴酷的沙漠戰場上進行激烈的戰鬥。對隆美爾而言,最嚴酷的劣勢莫過於英軍的物資遠優於德軍。但他以高明的戰術來彌補其缺點。隆美爾以迂迴戰術(Circuitous Tactics)和單翼包圍(Single Envelopment)的方式多次擊潰居優勢的英軍,被稱為「沙漠之狐」(Desert Fox)。
在北非荒涼的沙漠戰場上,交戰雙方的司令官都依靠無線電來指揮部隊。隆美爾的無線電通訊連連長西波姆上尉,特別擅長偷聽英國人的無線電通訊,經德軍的參謀們匯總後,隆美爾清晰地判斷出英軍的部署情況。英國人發現無線電通訊被竊聽,投入了兩個步兵師奇襲隆美爾的無線電通訊連,俘虜了西波姆。英國人用盡了各種辦法,想讓倔強的西波姆開口,但他拷打至死,未透漏任何消息。
隆美爾的戰術終究無法彌補物資差距,他的軍團逐次被擊敗,最終撤出北非。北非戰線被稱為「仍存有騎士精神的戰場」,因為隆美爾遵守國際法關於交戰的規定,慎重地對待戰俘,因此該區戰線的英軍也比較能遵守國際法。
隆美爾因物資貧乏而失敗,如果物資條件相同,盟軍應該沒人能打敗隆美爾。隆美爾是敗於彈藥庫(Magazine)中的彈藥不足,而補給的問題在於北非原始的交通設施實在無法支持大部隊的作戰,因此注定只能作為一個次要戰場。
其實,希特勒最初命令隆美爾只要防守位於利比亞西北部沙漠的邊緣及地中海沿岸,亦即的黎波里(Tripoli)周邊地帶,是基於此一現實,慧眼獨具的戰略眼光。不過隆美爾太會打仗了,德國的戰略計畫被他的成功戰術牽著走;只可惜,最後仍然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