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新聞屢屢出現年輕人高學歷、低EQ、低危機處理能力,走入情欲死胡同者,比比皆是。
歸納其因,有人質疑學校性教育失敗,或家庭關懷度出現問題,甚至有人責怪媒體報導太多負面、誇大的事件,導致國人對於災難失去衝擊反應,見怪不怪之外,還滋養冷漠無情的習性。
不管禍端肇始於誰,其實根本的源頭在於家長、老師平日烙印在孩子心中的價值觀。最常聽到的庭訓是:「只要好好念書,將來考上好大學再……」亦或:「等到你事業有成,才有條件談戀愛;有經濟基礎,才有資格組織家庭。」好像把書讀好,或考個好成績是一生幸福的護身符。
上一代的價值觀強植下一代的結果,導致一個人的人格、身心成長不是與時俱進,而是想在學業獨占鰲頭,獲得無數喝采之餘,乾涸的心田才想大量灌溉,其實此時已積重難返。於是,有很多青少年的人際關係、獨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感處理與壓力調適能力等,均遠遠落後於表相的身軀。
希望天下父母、老師,能尊重每個上天賜予我們的寶貝,他是獨一無二的,不宜複製或用以彌補自己成長的遺憾,規畫孩子的生涯,是他自己的造化與責任。
幼年則在愛、生活、學習中建立好習慣,循其優勢領域給予發展空間,及長則誘發他追求學習與謀生的工具,不阻礙、不干擾、不宰制,好讓其順勢快樂的同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