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伴隨一○八課綱上路,至少占個人申請兩成分數。政府和民間團體鼓勵學生藉此探索自己,投入自己喜歡的選修課,並製作相關小論文、報告,即將上學測戰場的首屆新課綱高三考生反映,做檔案花費大量的課餘時間,最後「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讀什麼」。
多數高中生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無助生涯探索。台北市建國中學張同學表示,多數人高一、高二時還不知道自己要讀什麼系,只能盲目先選修「小論文」,跟著同學寫熱門的題目,形同「亂槍打鳥」。
嘉義縣協同中學林同學說,班上很多同學,高一時不確定自己的目標,卻為了上傳檔案,乾脆和同學一起對準醫科、電機等熱門科系。他認為,高中生課程、活動多,檔案通常都是在截止前趕出來,短時間內的想法也差不多,檔案就像工廠流水線一樣產出,另外撰寫的心得、讀書計畫等,大多都是空話,品質其實不高。
上傳件數求多 有如軍備競賽
首屆考生自認上傳件數過量。台北市內湖高中吳同學表示,他平均一學期交三到四件課程學習成果,有些根本用不到,例如他在教師鼓勵下,交過國文和家政作品,卻與他想推甄的數學系無關,只是為了「衝量」;很多檔案需要團體作業,平日學校課程繁重、放學後還要去補習,他和同學只能利用假日趕工。
台北市復興高中李同學說,學習歷程檔案確實可提升探索自己的機會,卻有不少同學更想兼顧上傳件數,難免陷入「軍備競賽」氛圍中。
台北市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指出,歷年高中生都是到高三學測放榜,才開始規畫個人申請備審資料,撰寫自傳、讀書計畫等,如今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伴隨一○八課綱,鼓勵高一開始準備資料,並提前了解大學十八學群,以及未來生涯方向。
教部善意提醒 減少無關文件
吳姿瑩表示,高中生肩負龐大課業壓力,又容易受同儕影響,加上社會和家長對「成功」、「有競爭力」的定義和框架,無形中反對學生走他們想走的路,以致多數學生即便上了大學,仍不知道他為何讀書。
她舉例,曾有高中生自我探索後立志讀歷史系,回家後卻遭爸媽限制選填相關科系,引發家庭革命,又如愈來愈多國中和國小,會帶學生接觸技職職業試探中心,有學生明明試出興趣,卻在家長建議下放棄高職,優先選讀高中。
另針對學生反映學習歷程檔案帶來的壓力與疲倦,教育部解釋,學習歷程檔案只是協助學生,有系統整理參加個人申請時要繳交的備審資料,各校系不會以集點的方式衡量,學生只要上傳具代表性的資料,不必硬塞太多無關文件。教育部也表示,學生若未上傳學習歷程檔案,仍可採現行PDF檔案制度上傳備審資料,報考大學的權益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