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科技轉型 小心失掉原味

 |2022.01.03
695觀看次
字級
《狐仙》運用科技,向觀眾呈現劇情場景。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本報台北訊】國光劇團新編京劇《狐仙》舞台冒出浮空投影,代替傳統京劇用「一桌二椅」引導觀眾想像的留白美學;當代傳奇劇場打造5G劇場《蕩寇誌之終極英雄》,真人演員必須和虛擬演員互飆演技。隨5G劇場等高科技的成熟,愈來愈多傳統劇團努力擁抱高科技,並視為「國際化」的必要配備,卻面臨「四不像」的危機。

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認為,台灣傳統戲曲和高科技「還在磨合階段」,也許未來會做出很棒的作品,但必須小心「在過程中失掉原味」。傳統戲曲如何進軍國際?陳勝福回憶,一九九○年代文建會邀請歐洲策展人來台選戲到國外演出,明華園選擇讓法國策展人看露天演出的外台戲,這位法國劇場專家看完立刻下單,讓明華園成為第一個收到邀請的劇團。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西方策展人來台選戲,看上的往往是台灣獨特的美學,科技或西方美學都不是要件,此外高科技需大筆經費,經常因此吃掉編劇或演員的預算,處理不當反而影響戲劇本質。

近年政府祭出各種補助,鼓勵劇團使用高科技「轉型」,陳勝福認為,劇團要小心不能為了迎合高科技,扭轉了傳統戲曲的本質,以《狐仙》為例,其使用浮空投影、4D views等技術,宣稱可以將京劇以「一桌二椅」等象徵性道具,引導觀眾想像的戲劇場景,藉由高科技如實呈現,但辜公亮基金會執行長辜懷群卻認為,傳統戲曲「一桌二椅」以虛寫實、不必砸大錢製作道具和舞台的表現方式,才是未來「綠劇場」的主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