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說明調和身、心、息三事的重要性,現在從觀心的角度,再論此五事的意涵。
調食者:從空觀的角度來說,初觀真諦理,所產生的定慧,都是進入空境,消除、清淨各種煩惱業習,此是饑相。如《法華經》說:饑餓贏瘦,體生瘡癬也。從假觀的角度,觀俗諦理所生的定慧,重視對世間的教化、在世間諸法上之應用,名為「飽相」。
所以說:「歷劫修行,為了成就恆河沙無量無邊的佛法」。不管空觀與假觀,在意義上,是饑飽不調合,只有中道的調和,是禪悅法喜,沒有空觀與假觀的偏頗,是名「不饑不飽」。
調眠者:從空觀的角度,尚未破除無明惑。所以,在空靈的寂靜中與無明合,容易沉溺於空相之靜寂中,睡眠的情況就多了。若能出離空境,從假觀上,觀照明了、分別清楚,調伏無明惑,睡眠的情況就會減少。進而能斷除無明惑,進入中道觀,無明實性即是明,不斷癡愛煩惱,當下即能起智慧明而得解脫。《維摩經》上說:「轉無明,即變為明;行於非道,(是名)通達佛道。」
調身者:《涅槃經》說:「六波羅蜜滿足之身」。調和此身,讓坐中感覺不寬鬆、也不急促,自自然然。《大品般若經》說:樂說無礙六度波羅蜜之法,是為魔事(樂著高座說法);知而不說六度波羅蜜法,也是魔事。
調息者:以「禪悅、法喜、慧命」為息。如《大品般若》說:般若,不屬於利、也不是鈍。若是鈍的話,名為「澀」;若是利的話,名為「滑」;如果不鈍不利,才是息調相。
調心者:菩提心難以發起,是為「沉」;菩提心容易獲得,名為「浮」。非難非易,是為調和相。
若從三觀的立場來說:三藏教、通教,為斷除煩惱而入空,以進入真諦為證相。若別教,為教化眾生而入俗諦,分別不同藥方與病因,廣為認識各種法門,而發菩提心,此心為「浮」。若圓教,觀實相諦理,於空境不沉溺、於俗諦不浮動,是為「調和相」。
行者,善調此身、息、心,使其不寬、不急、不澀、不滑、不沉、不浮,是為調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