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錯金雲紋博山爐,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現藏於河北博物院。圖/聯經出版社提供
文/張經緯
西漢時期,出現了一種帶底座的香爐。它的底座就像電影裡出現的油燈的燈盞,上面的部分差不多和西柚或水蜜桃一般大小。香爐分成蓋子和爐座兩部分,中間是空心的,可以打開蓋子,在中間盛放點著的香料。
這種香爐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的造型。爐座是湧起的波浪,層層疊疊地圍繞著中央,而它的蓋子就像是從大海中升起的一座仙山。在山谷間,隱藏著很多山洞,還有各種靈異生動的動物造型,比如猴子、兔子等,不仔細尋找還不一定能發現。點燃香爐裡的香料,會有煙霧從這些山洞中冉冉升起,爐蓋就像一座隱藏在雲端的高山。
這種香爐的創意,的確和傳說中的仙山有關。
戰國時期的著作《列子》中的〈湯問〉篇提到了五座神山,分別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和蓬萊。前兩座神山後來沉沒了,只剩下方壺、瀛洲和蓬萊三座。即便如此,山上的景象仍然堪稱奇觀,如「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
最神奇的是,山上的景觀非常奇幻,「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就是說山上的建築都是由金玉製成,動物都是純白顏色的。最讓人羨慕的一點是,山上的樹木結出的果實能令人「不老不死」。山上居住的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而這些神山本身則在海波中漂浮,據說底下還有「巨鼇」馱著,使之不至於沉沒。
方壺、瀛洲和蓬萊這三座傳說中的仙山,被統稱為博山。而以這些神山為原型製作的模型,自然就被稱作博山爐了。
這些博山爐器物雖小,可不論是海波,還是山巒,以及山上的樹木、動物,甚至亭台樓閣和人物,都栩栩如生,讓人感歎其巧奪天工。
今天我們知道,這些神山只不過是人們的美好想像。但是,歷史上的人們未必知道,他們用瀛洲、蓬萊命名了中國東部沿海的諸多島嶼,在山東淄博還真有一個以「博山」為名的區域。這些,包括製造有著明確寄託的香爐,都表達了人們對神山降臨人間的渴望。
然而,秦漢時期確實有兩位著名的君主(即秦始皇、漢武帝),並不滿足於香爐上的神山,他們打算竭盡全力探索這「不老不死」的仙境,而這也對其國家的未來產生了無法預見的影響。
(摘自《如果文物會說話:打開博物館大門,看懂中國歷史》,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