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甕山麓下,坐落著晉水源頭、三晉文化發祥地──晉祠。
晉祠,原名「唐叔虞祠」,起源於一段「剪桐封地」的佳話。話說二千九百多年前的周朝,有一天,年幼的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在庭院裡遊戲,成王無意中把一片梧桐葉剪成禮器玉圭的形狀,對叔虞說:「把這玉圭給你,封你做唐國的諸侯。」
在他身旁的史官尹佚聽了,就請成王擇吉日立叔虞為唐侯。成王不以為然地說:「我是和叔虞開玩笑呢!」尹佚說:「天子無戲言,言則史出之,禮成之,樂歌之!」成王只好把叔虞封到唐國去做諸侯。叔虞死後,葬在晉水之南。叔虞的後人就在懸甕山下晉水源頭立祠永祀,這就是晉祠。
如今的晉祠,實際上是在清乾隆年間重新擴建而成的。特別是解放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整修,已大大超出了歷史上唐叔虞祠含義的「晉祠」範圍。
在晉祠的百餘座古建築中,殿、堂、樓、亭、台、橋、榭等樣樣俱全,堪稱中國古建築博物館。其中宋代建築的代表作聖母殿;中國古代橋梁建築史上極為罕見的十字型古橋魚沼飛梁;穩如大殿和巧似涼亭的金代建築獻殿,被文化部定為「三大國寶建築」。聖母殿中精美絕倫的宋代彩塑「侍女像」,千百年來長流不息的「難老泉」,與有著三千年樹齡的「周柏」,一起被譽為「晉祠三絕」。
還有唐太宗李世民御製御書的〈晉祠之銘並序〉碑、武則天親自作序的《華嚴經》石幢,與奉聖寺的《柏月山房記》磚刻,被稱作「三大名刻」。
聖母殿門外左右有高四米多的站殿將軍各一:左為方弼,手執斧鉞;右為方向,手執金←,二將均為周武王侍衛。殿外前廊東北角朝西懸掛的篆體字匾「永錫難老」四字,由於刻的是弧形陰字,貼上真金,弧光反射,給人的感覺一會兒為凹形、一會兒為凸形。